第14版:家有老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广告位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下一篇 4 2011年3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与诗词结缘的古稀老人
文/图 晚报记者 吴海良 实习生 于蒙蒙    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徐宗德老人给记者展示写的诗词。

  一本厚厚的稿纸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诗词,有300多首。从2008年一直写到现在,持之以恒。这些诗词出自一位退休的7旬老人之手,他就是宁陵县程楼乡徐楼村的徐宗德老人。

  退休后老人爱上了写诗

  3月16日上午, 记者赶到老人家时,老人正在阳光下看书。徐宗德告诉记者,自己曾是乡政府的行政秘书,新中国成立前念过私塾,后来又读了初中,在那时也算是一个文化人。由于平时喜爱读书看报,为了充实晚年生活,老人又提起了笔,开始创作诗词。每当看到有兴趣的内容、听到什么消息后,只要来了灵感,老人就提笔写下。记者了解到,老人身上随时带着纸和笔,走到哪儿写到哪儿。据老人介绍,他的诗集内容主要有劝学、家庭教育、人生感悟等,共分心怀中华、人生价值、情系中原、夕阳乐、亲友情、农村新貌、道德情操、风景名胜、杂记等,老人还别出心裁给这本诗集取名为《润心诗集》。

  老人的诗能教育人

  斟茶,让座,一阵寒暄后,老人热情地拿着自己的诗集让记者看。记者翻看后,发现他的诗集内容确实包罗万象,有对沉迷赌博的讽刺,也有对不正之风的批评;有对于农民工的歌颂,也有外出旅游时的写景写物;有对党的惠民政策的赞美,也有对新农村建设的憧憬。或抒情、或写景、或记事,老人的诗词押韵合辙,读上去朗朗上口,文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为了教育村里的年轻人,老人有空就把诗集拿到村里读给大家听,劝人惜时好学,惩恶扬善,尊老爱幼。老人的诗词对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里面的真知灼见感染了许多人,村子里不少人提起老人的诗词都能背上两句。乡政府为此还请他在诗集中选取部分在黑板报上展示,以供更多人品读、学习。看到自己的诗词有这么大的作用,能教育后人,徐宗德老人的创作热情就更高了。

  为了让诗集有更高的水平,老人费了很大的心血,他经常带着自己的诗集去县里边请人指导,找人挑刺,到市一高请老师指正,讨教写作方法。通过他人的帮助以及自己的勤奋,老人创作诗词的水平一步一步上了台阶。多少年来,老人每天坚持读书学习,笔耕不辍。早上起床围着村子散步、健身,活动完后回到家就开始写。下午看看书,晚上反复修改上午创作的诗词,“有时要改个三四遍,反复推敲,来回斟酌,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看着自己的作品被别人赞誉,老人谦虚地称,就是没事儿写着玩。

  准备写篇农村题材的小说

  谈及起初写作的想法,徐宗德老人说,就是想在自己的晚年,根据自己的经验,为建立和谐社会尽自己的一点余力,“批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夸夸好人好事新变化”。在老人好学精神的影响下,老人的几个孙子在学业上也有所作为,“有两个已经大学毕业,最小的也上到了高三”。老人告诉记者,以前生活困难,吃不好、穿不暖,哪有什么心情写诗。如今吃穿不愁,儿女孝顺,有空就带着老伴全国各地旅游,生活过得乐呵呵,就有了动笔写写的念头。

  “耄耋之年诗兴发,莫道夕阳看晚霞。渭水就封最神采,春潮老树更著花。”这是一位文友对徐宗德老人的评价。生命不息,写作不止。近几年来,农村新人新事层出不穷,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幸福的生活激起了老人强烈的写作冲动。“我打算写本关于新农村的中篇小说,就写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写写今天的好日子。”老人向记者小声透露,小说的名字都起好了,就叫《幸福家》。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 不做评价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址:中国河南省商丘市归德南路6号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