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革命圣地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广告位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2011年7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革命圣地行第八站:韶山
“隐居”滴水洞,谜一样的11天
文/图 晚报特派记者 郭跃旗    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韶山毛泽东广场的毛主席铜像前,游人如织。

  “韶”乃虞舜时乐名。《书·益稷》曰:“箫韶九成,引凤来仪。” 史载:“韶山,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因名。”《辞海》据此诠释韶山:“相传古代虞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故名……山有八景,风景优美。”舜,是远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首领,是继尧之后被中华民族世代推崇的又一明君圣主。而在四五千年之后的1893年12月26日,在曾经韶乐飘扬的韶山冲的上屋场,一农户家喜得一子。正是这位小名叫“石三伢子”的韶山人,领导穷苦大众开展一场亘古未有的革命,建立了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在建党90周年前夕,京九晚报革命圣地行采访组来到韶山采访,参观了毛泽东故居、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毛泽东遗物馆,听讲解员张铖、饭店老板杨晓华和导游们讲述了毛泽东在韶山的一些故事。

  不太好管教的私塾生

  江南多水,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因此,关于毛泽东游泳的趣事也有很多。在韶山毛泽东故居,导游就讲了一个毛泽东读私塾时逃课游泳的故事。

  毛泽东启蒙就读的南岸私塾就在故居不远处,他的私塾老师邹春培很严厉、古板,经常对学生施行粗暴的管教方法,学生只要稍稍懒惰或越轨,便会被打板子、打手心、罚跪。为此,毛泽东曾罢课逃学。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南岸私塾馆内闷热如蒸笼。邹先生中午外出办事,但给学生们布置了作业。

  毛泽东天性聪颖机灵,常常用所学过的课文知识或已懂得的道理钻刻板老师的空子。邹先生走后,他草草将课文预习了一遍,待看到新课中曾皙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及“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之句时,就想要去游泳。读了一会儿书后,十几个蒙童溜出了蒙馆,站在清凉澄澈的南岸池塘边玩耍。后来,毛泽东按耐不住,一个猛子扎进碧水清波中。其他同学也争相下塘戏水,把塾师的叮嘱抛到了九霄云外。

  邹先生回馆,发现学生们正在池塘中玩得开心,很气愤。回到蒙馆,学生们都低着头,听候发落,只有毛泽东神态自若,一点也不惧怕。邹先生严厉地责问:“是谁带的头?”

  毛泽东敢做敢当,大声说:“是我!”接着,他又反问:“带头又怎么了?孔夫子说过不能游泳?”

  邹先生无言以对,老师知道背书难不倒毛泽东,凡讲过的课文,他没有不能背的,就让毛泽东对对子,对不上再另行惩处。先生在在黑板上写下“濯足”二字。但令他想不到的是,毛泽东没有犹豫,走上讲台,在“濯足”二字下面对以“修身”。

  毛泽东在南岸私塾读了两年多书,长进很快。后来,邹春培找到到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诚恳地说:“润之了不得啊,他的才学比我高,我已经教不了啦。”

  1904年秋,毛泽东离开南岸私塾。在以后的岁月中,毛泽东常想起自己这位严厉的启蒙老师。忆起在南岸私塾读书时的情景,毛泽东深情地说:“邹先生是个好人啊!他是个严师啊,我那时读书顽皮,不懂得严是爱、宽是害,还造过他的反哩!”

  乐于助人的少年郎

  在韶山采访期间,无论是在纪念馆听导游讲,还是乘车时与司机师傅闲聊,或者吃饭时随便问个饭店的老板、伙计,他们都能给你说几个毛泽东小时候乐于助人、大公无私的动人故事。

  刚进私塾馆读书时,毛泽东才8岁,但看到家境贫困的同学不带中午饭,就常分些饭菜给穷苦同学吃,有时干脆全让出去,自己却忍着饥饿,到傍晚回家再饱餐一顿。有一年天寒地冻。毛泽东在上学路上遇到一个衣着破烂单薄,冻得发抖的同学,他默默为穷同学叹气,想了想后,毅然把自己身上一件半新夹袄脱下来,披在那个同学身上。这事直到第二年春,母亲翻晒冬衣发现少了儿子的夹袄时,毛泽东才告诉母亲,已经送给人家了。

  又有一年秋收,昏天黑地,暴雨即临。毛泽东赶在雨前帮助邻居毛四阿婆收藏稻谷,自家晒着的谷子却让暴雨给冲走了不少。父亲见此很生气,说,“你到底在哪家的炉锅里吃饭?”毛泽东想的是自家粮食年年吃不完,即便冲走一些也碍不了大事。邻居家的粮食本来就少,冲走了就必定挨饿。于是,他顶撞了父亲。父亲对儿子的强词夺理更加恼火,一边骂一边追打儿子。毛泽东被追急了,纵身跳进南岸池塘里,不肯上岸。后来还是邻居们好言相劝,他才悻悻回家。

  有一回,毛顺生买了邻居一头猪,价格早已说好,连订金都交了。可当毛泽东到邻居家赶猪时,猪价突然涨了。邻居当家的老阿婆正在唉声叹气,埋怨自己不走运,把猪贱卖了,并说:“有钱人家少这几块不要紧,穷苦人家少几块可就少了一截。”毛泽东听后,很同情邻居,说:“价钱虽讲好了,可你又喂了这么多天,舍不得就养着吧。”结果,毛泽东只拿了订金回家。他未完成父命,又遭到父亲训斥,但他不予理睬。

  1914年冬,毛泽东已经在湖南第一师范大学读书。一次与一个远方堂叔一道从长沙回家,半路上投宿旅店。后来又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第二天天不亮就走了。毛泽东起床时,找不到自己的棉裤。堂叔马上去追那个客人,果然是他偷走了,而且穿在身上。堂叔把他捉回来,狠骂了一顿。但毛泽东并没有责备那客人,却和和气气地同客人交谈。得知客人是一个失业工人,大冷天只穿一身单衣服,身上不名一文。毛泽东很同情他,不仅没要回棉裤,反而留他在店里共用早餐,并送他一串铜钱作为路费。

  1903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买进了家贫如洗的堂弟毛菊生家的七亩水田,此事曾遭到妻子和10岁毛泽东的反对,毛顺生却理直气壮地说:“管他兄弟不兄弟,我买田我出了钱。”后来到1949年9月底,开国大典前夕,堂弟毛泽连到“主席三哥”家做客时,毛泽东对他说出了隐藏在自己心中四五十年的心事:“我爷老子当初真不该买你家那七亩田呢!”

  “隐居”滴水洞的11天

  说到韶山,还有一个很神秘的地方就是滴水洞。1966年6月18日到28日,毛泽东在这个神秘的山洞住了11天。这11天,是毛泽东思绪最复杂的11天,也是谜一般的11天。在这个“西方山洞”里,毛泽东唯一的一次外出,不过走出洞口300多米远。记者在韶山采访期间,听导游介绍了一些“奇闻秘史”,使这个普通的山洞更加神秘。

  1966年7月8日,毛泽东曾在一封给江青的信中说,“自从6月15日离开武林以后,在西方的一个山洞里住了十几天,消息不大灵通。6月28日,来到白云黄鹤的地方,已有10天了……”十分含糊地说出那次“隐居”的情况。

  1966年6月中旬,毛泽东南下视察。6月15日从杭州乘专列到达长沙,在长沙住了一晚,于18日下午3时到达韶山滴水洞。毛泽东此次在韶山一共住了10晚11天。在滴水洞,毛泽东任何人都不见,除了看书、批阅文件外,就是思考问题。按照毛泽东的习惯,有重大事情,一般不出去散步。

  唯一一次走出滴水洞是在6月22日上午,主席看见大门口旁边摆着一个轮椅,感到很有趣,便坐上去,想出去转一转。从1号楼出来,由时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时任湖南省公安厅副厅长高文礼、中办警卫局处长曲琪玉、新华社摄影记者钱嗣杰4人陪同,由曲、高二人推着轮椅走出滴水洞。毛泽东坐在轮椅上,左看看,右瞧瞧,都是青山和溪水。主席好像对这些没有多少兴趣,就说:“哎,我们还是往回走吧!”这样,工作人员就推着毛泽东从原路返回,这唯一的一次外出,也只是走出滴水洞300米远。

  在滴水洞11天期间,关于毛泽东所思所虑所决定的问题,张耀祠在回忆录中说,毛泽东回韶山就是进一步筹划发动“文革”的措施、规模。他认为毛泽东写给江青的信,其基本内容是在滴水洞写成的,只是在武汉才加上头尾。至于他具体研究和决定了什么,尚是党史专家研究的课题。但人们仍可从毛泽东在滴水洞的茶余饭后,与身边工作人员和当地干部的闲话里,从领袖的起居饮食里,窥见他永远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幽默风趣的谈吐,平易近人的态度和他对当时一些头脑发热做法的不满,以及他临行前对故土的深情。

  1966年6月28日,毛泽东离开了滴水洞,乘专列到武汉。在以后的日子里,即使在重病之中,毛泽东也曾惦念着故乡韶山,惦念着“西方山洞”。以至于毛泽东在重病和弥留之际,还想回韶山静心养病。谁曾想,在故乡“隐居”11天,1966年6月28日一走,竟是主席和故土的永诀。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 不做评价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址:中国河南省商丘市归德南路6号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