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头条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3 上一篇 2014年6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采访团在陕西韩城拜谒司马迁祠
风行司马精神 追逐史圣脚步
    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本报陕西韩城讯 6月1日上午10时许,我们离开山西河津的龙门,在艳艳的太阳下,在饱满的绿色中一路朝韩城驰去。 11时许,蓝色的公路牌赫然标出韩城市界,我的心不由肃然起敬。这里是司马迁的故乡。在我看来,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和那个留下了一部五十二万言《史记》的司马迁有着某种联系与瓜葛。

  11时20分左右,我们有幸去拜谒司马迁祠,也算了却很久以来的一桩心愿。

  司马迁祠位于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南塬梁山东麓的坡头上。祠东临黄河,始建于晋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殿济在此首先为其立碑。但,现在的太史祠却是宋元时代的建筑。

  来到祠前,穿过“汉太史司马祠”牌坊,便一脚踏进了战国时期的一条古道。古道由巨石铺成,虽历经两千余年的风雨剥蚀,车辙依然明晰地深嵌在古道中间,向人们诉说着太史祠的变迁,诉说着司马迁的伟大功勋和悲惨遭遇。

  司马坡也叫韩奕坡。司马迁祠墓修建在韩奕坡旁,要拜谒司马迁,这条古道是必经之路。信步悠悠古道,感受着凄惶酸楚的肃穆,崇敬之心越聚越重,越发为自己今日方至而惭愧。不一会,一个上刻“高山仰止”的牌坊映入眼帘。高山仰止!这应该是对司马迁人生轨迹最贴切的写照。假如没有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炎黄子孙们,能有多少人了解我们华夏的远古史?后来的人在他的脚下,只有擎高毕敬。

  穿过一个小牌楼,我们不自觉地高抬腿轻落步,生怕惊扰了老人家,虔诚恭敬地缓缓登上99级石阶。跨过石阶尽头“太史祠”字样的牌楼,就到了祠院。

  祠院四周陈列着历代文人墨客凭吊司马迁的诗文石刻。郭沫若的五言律诗碑树立在醒目位置,所撰写的“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的诗句,笔法遒劲有力,诗文空前绝后。

  祠院后面的寝宫,供奉着司马迁泥塑坐像,面容丰满,长须飘洒。祠院后面就是砖砌的蒙古包形状的太史公墓了。因为墓砖上刻有八卦图案,又称为“八卦墓”。墓顶上有一棵千年古柏,枝分为五,称为“五子登科”。站在这里居高临下,气势雄浑,东可遥望黄河,西北可俯瞰田园农舍,颇似司马迁之文风,应是太史公长眠的好地方。

  看罢这些,我感慨万千。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区别在于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而他只因为战败的李陵说了一句公道话,而且这是汉武帝向他征求意见时所说,便因此获罪,被打入天牢,后来受了宫刑,那可是一种生不如死的“生”啊!司马迁最终以大勇大智的胆魄,纵身跳进了永无出头之日的炼狱之中,完成了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记》。

  仔细想来,似乎司马迁就是为这部巨著而生的,当《史记》完成后的第二年,他就去世了。他是怎样死的,死于何时?至今仍是个谜,只有这滔滔奔流的黄河见证了他的最后时刻。司马迁也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获得了永生。

  文/图晚报特派记者 刘春正 张 辉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址:中国河南省商丘市归德南路6号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