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文化商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2016年4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缮 把残缺变成一种美
■文/晚报首席记者 贾若晨 ■图/晚报记者 张 辉    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破裂的瓷器
  用胶黏合
  凝固
  破裂处撒金粉

  

  【阅读提示】

  瓷器摔碎了怎么办?

  全扔掉,换新的,这是现代人的思维;修补好,继续用,这则是古代人的思维。

  为了修补瓷器,老祖宗发明出了锔瓷这种工艺,通过类似订书针的金属锔钉把破碎的瓷器重新装订起来。在流传了至少1000年后,为生活服务的锔瓷工艺已少有用武之地,渐渐淡出了大众生活。

  商丘还有没有人在坚持锔瓷这样的老手艺?记者花费了一年有余的时间去寻找答案,始终无果。直到了解了程坤、张亮这两位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青年教师在埋头苦干的事情,记者才得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答案:商丘还有人在做修补瓷器的事情,但他们做的不是锔瓷,而是近似于锔瓷的老手艺——金缮。

  为学艺两人奔赴千里

  这已是两个多月来第N次接触那件口沿破损的汝瓷罐了,程坤、张亮两人依然小心翼翼地把握着瓷器,拿捏着调度和力度,进行着修复程序。

  对破损瓷器采用金缮工艺进行修补是一件烦琐的高难度技术工作。面对一件破损的瓷器时,程坤和张亮两人先拼合、清洗瓷器创面,用大漆、糯米粉等材料调制、研磨出黏合漆对瓷器碎片进行黏合、补缺。待以大漆为主要原料的黏合漆干燥后,两人还要用大漆、瓦灰调制的黏合漆对黏合处进行填充。之后是阴干、打磨、填充、修线等环节的反复进行,直至黏合处变得如原始瓷器一样平滑、坚固,程坤、张亮两人才会进行最有一道工序,在黏合处填涂上纯金粉。

  “三个月完成一件瓷器修复已经是比较快的了。如果瓷器有缺失,还要加工内胎。大漆干得也很慢,如果不是有阴室,金缮耗时可能会更久。”张亮说。

  “这么麻烦的事情,你们为何要去做?”张亮和程坤回答:“一部分是因为兴趣,另一部分是因为责任。”

  程坤是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雕塑老师、雕塑工作室负责人,张亮是美术学院国画老师、美术学院实验设备室主任,两人在艺术追求上的兴趣是自然而然的。他们所说的责任,则是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大事情。

  2013年年底,商丘师范学院在雕塑工作室的基础上建成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实习实训中心。2014年实习实训中心正式运作起来后,两人便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各种老技艺的传承和发掘之中。由于接触过漆器制作,两人的兴趣点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了与大漆有着紧密关系的金缮工艺上。

  “2014年就开始琢磨这个事情,在网上找了不少资料,也找南方的一些会金缮技艺的老师了解了一些。就是那么琢磨着干,试着来。”程坤说,“试验了很长一段时间,总是不成功,黏合部分变形、脱落的问题一直解决不了。所以就想着找老师学习一下。”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准备和交流后,2015年3月份,两人一同到福建,拜访了华侨大学一位掌握金缮技艺的老师和福州一家大漆厂的老师傅。这次学习只有短短几天时间,张亮、程坤却豁然开朗,原来一直以来从资料上学习的技术都是不准确的,是有所保留的。

  福建之行帮助张亮、程坤解决了一直无法攻克的技术难关。又经过之后几个月的试验,今年年初,两人终于成功掌握了金缮技艺,做出了高水平的金缮作品。

  修复是艺术上的二次创作

  金缮技艺一直少人所知,偶尔有人提及,也会说金缮源于日本。其实,金缮与锔瓷这对修补瓷器的“表兄弟”,都是起源于中国。

  “金缮”一词,从字面上理解即用金修缮的意思。其实金缮是将瓷器碎片用天然大漆黏合,表面敷以金粉或金箔,“金”只是金缮工艺最后的美化,“漆”才是修缮破损器物的根本。

  对于金缮,普遍认为是源自日本的传统瓷器修复技术。据说,15世纪末,幕府将军足利义政钟爱的中国南宋龙泉碗不慎摔破,金缮工艺才由此衍生。张亮告诉记者,金缮真正起源于中国髹饰工艺的泥金工艺。其工艺也好,大漆这种材料也罢,都源自中国。

  大漆,又名天然漆、生漆、土漆、国漆,泛称中国漆,是一种天然树脂涂料。中国发现使用天然生漆,可追溯到公元前7000多年,在新石器时代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后来也运用到器物修补领域,即大漆修复工艺。“至少在宋代,老祖宗已掌握类似金缮的修补工艺,只是后来失传,反倒是在日本传承得比较好。”张亮说。

  相比较更本土、更为人所熟悉的锔瓷工艺,金缮工艺有着鲜明的特点。

  锔瓷是在瓷器破损处打眼,用锔钉将破损的瓷器“抓住”,使其复原,补后滴水不漏。对于一些有大块缺失的瓷器,锔瓷工艺难以补救。通过补胎的方式,金缮可以对有缺失的瓷器进行修补,弥补了锔瓷的不足。更重要的是,锔瓷过程需要钻眼,会对器物带来不可逆转的二次伤害。而金缮完全避免了二次破坏的发生。程坤和张亮表示,对文物的修复必须遵循“可逆性”,也就是可以对修复推倒重来。在这方面,金缮要比锔瓷有很大优势。

  锔瓷和金缮在艺术上的差别也较明显。大部分锔瓷艺人掌握的都是“普活”,是一种实用技能。因此,经锔瓷工艺修复的器物美观度往往会有所损失。金缮工艺更偏向艺术性。程坤说:“金缮修补的过程其实是艺术上的二次创作,其中融入了绘画、雕塑等因素。结合瓷器本身特点进行艺术上的二次创作,可以把残缺和瑕疵变成另一种美,使原有瓷器在艺术上得到进一步提升。”

  最重要的任务是传承

  “出发”之时,张亮和程坤便肩负着金缮技艺的传承责任。工艺上有了突破后,两人把传承摆在了首要位置。不过,传承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金缮修复中需要用到很多绘画、雕塑方面的技巧,所以熟练掌握这些技巧成为学习金缮的前提条件。金缮修复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需要学习者有足够的耐心和定性。这既要有艺术基础,又能耐得住寂寞。条件有点苛刻,将很多人挡在了门外。即使有人通过努力满足了这些条件,还不得不面临一次身体方面的考验。

  这是一个连张亮和程坤都没有想到的考验。大漆来自于漆树汁液,极易引起人体过敏。经常接触者即使是带着口罩,穿上防护服,也往往难以避免。张亮和程坤之前的几名学生,就是因为无法突破身体过敏的问题而不得不放弃了学习。

  金缮的传承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大漆一市斤的价格要数百元,一支优质填补毛笔价格近千元,一克金粉要千元左右,修建一间阴室要几万元……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金缮技艺的传承难以实现。

  即便面临这么多困难,程坤和张亮依然负重前行。“传承是一种责任,是必须坚持下去的,是我们今后的一个主要任务。”他们说。

  线索征集热线:18623886081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址:中国河南省商丘市归德南路6号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