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东和环保杯”黄河故道生态走廊探10/2016-04/21/03/2016042103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2016年4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故道故事·“东和环保杯”黄河故道生态走廊探微⑨
孙福集乡:黄河滩里的“定海神针”
黄河故道生态走廊探访全媒体报道组    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孙福集乡境内的白蜡条 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魏文慧 摄
  两省碑 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贾晶晶 摄
  黄河故道生态走廊探访全媒体采访活动示意图

  阅读提示

  黄河在孙福集乡境内留下了大量财富。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6年1月制订的该乡总体规划显示,孙福集乡黄河故道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525亩,其中湿地水域面积6750亩,湿地隶属于孙福集乡,宽约300至600米,水面长12000米,南岸有沼泽地1650亩,北岸2250亩。

  这里显露出来的还只是财富的一部分,孙福集乡还有着广袤而优质的黄沙地,那可是能刨出黄金的沙土。

  有了黄河,才有了湿地;有了湿地,才有了生态经济圈。有了黄河,才有了黄沙地;有了黄沙地,才有了远近闻名的“定海神针”。

  两省居一村,和谐好邻里

  在商丘说起省市县交界的故事,无论从知名度上,还是从故事性上,虞城张集马滩都是排名第一位的。相比之下,地处豫鲁两省交界,身在梁园、曹县、民权、宁陵4县区交界处的孙福集乡就有点“默默无闻”了。

  孙福集乡胡庄村西北,有一座国务院2013年所立的界碑。这块界碑很普通,没有张集马滩立起的那块三棱柱界碑好看。只有走近观察,才能从界碑基座上的文字里读出一段惊喜——这块界碑竟然划分了河南、山东两省,梁园区、民权县、曹县3县的边界。界碑南为河南界,北为山东界;东南为梁园区孙福集,西南为民权王庄寨,北为曹县邵庄。

  毫无疑问,孙福集乡胡庄村成为三县交界之地。这里有很多“跨界”的故事,“两省居一村”便是其中最典型的。

  如果去较真的话,会发现“两省居一村”的表达并不准确,这实际上还是孙福集乡胡庄村与邵庄镇界牌集村两个村庄的故事。两个村子紧紧相连,间隔只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农村常见的宽不足3米的土路。尽管浑然一体,犹如一个自然的村落,但这毕竟是两个村子。

  那为什么大家都说是“两省居一村”呢?原因有两个,一是确实看上去很像一个村子,二是两个村子的村民和睦相处,恰如一个村子。

  户籍在曹县的耿传红就住在曹县一侧的土路边。她跨出门就进了河南界,进了门就住进了山东。这种生活、工作在两省的日子并没有让她感到有什么不适。她反而觉得,能有两省的邻居挺好。耿传红说,丈夫和儿子都外出打工,平日里只有她在家。遇到什么难事,她只要招呼一声,无论是胡庄的村民,还是界牌集的村民,都会主动来帮忙,根本不分什么你是山东,我是河南。

  在胡庄做了22年村干部的胡步提说,两个村子挨得久了,生活习惯和习俗都开始融合。除了个别字拖音有些差别外,说话、发音已经完全区分不出来。更让胡步提骄傲的是,很多交界地都会经常发生争地事件,引发了不少冲突,而在胡庄和界牌集的历史上,村民们从没有谁去“争地边”。

  沙土地里长出“金箍棒”

  对沙地的开发利用,孙福集乡早已有之。100多年前,孙福集人发现白蜡杆特别适宜在沙质土地上生长后,便开始大规模种植白蜡杆。如今白蜡杆与山药、小麦、花生等作物的间作面积已达一万亩,孙福集乡因此成为全市最大的白蜡杆种植基地,并发展出了白蜡杆深加工和条编用品产业。每年冬天,孙福集乡便进入了白蜡杆加工的高峰期,一批批的白蜡杆成品出厂,被拉往南京、上海、银川等地。

  白蜡杆可以用来制作棍棒,但白蜡杆还算不上孙福集乡生态农业产业链的“金箍棒”。孙福集人做得更大更好的产业是另一种直直的像棍棒一样的作物——“定海神针”牌“滑皮”山药。

  光听名字,孙福集山药就已经比铁棍山药“高大上”了许多。论起品质,孙福集山药也是丝毫不输于铁棍山药,绵甜可口、营养丰富成为其主要特点。

  孙福集种植山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王德稳应该算是最先把大规模种植山药引入孙福集的人。1994年,王德稳去山东时无意间发现当地种植的九斤黄山药效益非常可观。他想,山东与河南地理条件和温差基本相同,在孙福集肯定也可以种植。于是,他放弃了柳编生产加工手艺,向村民免费提供技术,引导村民走上了种植山药的发展之路。

  东街村的尚梦圆老人就是从那时开始种植山药的。在自家一亩多的山药地里,他一边把一段段截好的山药摆进挖好的土槽内,一边向记者讲解山药的特性。“山药埋土里就能活,一个劲儿往下扎,就适合在咱这沙地里种。下边你挖多深的沟,他就能扎多深……”老人还告诉记者,周边的中良、乔集、乔楼、孟辛庄、胡庄等几个村家家都种山药,“最多一亩地卖了8万元,肯定比种粮食强!”

  经过10年的发展,孙福集乡的山药种植面积突破了1万亩。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孙福集乡零星的山药种植也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市场化的道路,山药种植成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靠山,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

  如今,孙福集乡建起了山药专用冷库200多座,有山药经纪人400多人,山药协会3家。孙福集乡已成为山药生产和储存大乡,其山药储存量占河南及周边省份的60%以上。孙福集的山药不仅销往上海、北京、西安等大城市,而且还打开了东南亚市场。

  万亩水波荷香飘

  商丘的水缸在哪?郑阁水库!郑阁水库的水从哪里来?新三义寨引黄灌溉工程!黄河水从新三义寨引黄灌溉工程到郑阁水库流经哪里?孙福集!所以,孙福集乡是个水资源丰富的乡镇。这种水资源上的优势很自然地转化成了孙福集乡发展上的优势。

  崔楼村的柏油路上立着一块巨大的牌坊式门楼,上边写着“荷缘”俩字。看到这个门楼,距离黄河故道已经不远了。再向前走上几分钟的路程,地平线转换成了一片汪洋。这便是奔流不断的商丘水上生命线。为了保护水质,孙福集乡明确规定此段河道内不准搞养殖、种植,不能开饭店,不能搞旅游开发,沿河两侧种植作物不许使用农药、化肥,不准村民在此洗衣、游泳等。

  带着黄河水运送来的清凉,向东北方向走上几分钟,眼前变成了星罗密布的池塘。这里已是孙福集万亩荷园,也叫黄河湿地生态观光种植园。丰水的池塘安宁如镜,枯水的池塘一片热闹,人们正在塘底挖着什么。“挖藕种,该种藕了!”宋崇友解答了记者的疑问。

  宋崇友并不是孙福集人,他在辛店村包了200多亩池塘,种植孙福集特色莲藕。“我在这干了10年,一亩塘一年纯收入5000元左右……”说起这些黄河故道上的池塘,宋崇友还不无惋惜,“你们来早了,再晚一个半月来,就能看见荷花了!”

  其实在以前,孙福集乡黄河湿地生态观光种植园一直荒芜闲置。村民在这里仅种些蒲草,收入甚微。近几年来,孙福集乡采取多种措施保护性开发故道滩区,组织村民种藕、养鱼,建成了这个8000余亩的观光种植园。在西至崔楼、东到赵王庄的黄河湿地中,现已形成一条长约3公里的莲藕种植核心区。种植区内莲藕品种多样,花色各异。每到荷花盛开的时候,朵朵荷花争奇斗艳,美不胜收,引来了众多的观光客。

  (执笔: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贾若晨)

  策划:郭文剑

  统筹:宋圣英 张浩哲 孙克东

  执行:丁 敏 闻 力 李艾凌 吴 涛 郭跃旗 靳文庆

  李瑾瑜 傅 青 魏文慧 单保良美编:苏新诗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址:中国河南省商丘市归德南路6号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