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故道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2016年4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故道故事·“东和环保杯”黄河故道生态走廊探微 14
申甘林带:黄河故道上的“绿色长城”
黄河故道生态走廊探访聚焦全媒体报道组    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锁风镇沙的申甘林带 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魏文慧 摄
  申甘林带一景 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贾晶晶 摄
  黄河故道生态走廊探访全媒体采访活动示意图

  阅读提示

  漫步林间,一排排、一行行树木高大挺拔、遮天蔽日;驻足其中,闻着清香四溢的槐花香、听着不绝于耳的鸟鸣声,心生涟漪。这里的风景是一幅花团锦簇的画,流动着丰富的色彩,仿佛吸纳了春天的所有元素。

  上世纪50年代以前,这里风沙顽固,给当地带来沉重灾难。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着手改造这片沙漠化的土地,在黄河故道两岸、风沙浪口,营造一条西起申集、东至甘庄的立体防护林带——申甘林带。

  现在的申甘林带宛如碧龙蜿蜒,横卧于黄河故道,年复一年,栉风沐雨,锁风镇沙,巍然屹立,呵护着民权县40万亩良田和几十万群众免受风沙的肆虐。

  风沙肆虐之地变为生态乐园

  民权县林业局局长连卫国介绍,素有“绿色长城”美誉的申甘林带地处黄河故道腹地,距民权县城4公里。它西起程庄镇的申集,东至绿洲街道办事处的甘庄,东西长约24公里,南北宽2至4公里,人工林面积近5万亩,是全国四大平原人工防护林带之一。该区域的森林覆盖率达82%,有植物100多种、陆生动物180多种,被列入野生动物保护的有10多种。

  穿梭于申甘林带,一路花香一路歌,闻着淡淡的槐花香,耳边传来不绝于耳的鸟叫声和蜂鸣声,脚下是平坦的新柏油路,眼前是一派绿意盎然和百花齐放的画面。

  不经意间踏入了一片槐树林。挺拔的老槐树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枝头的槐花已经完全绽开,展现着它独有的芬芳。随行的连卫国和民权林场申集分场场长赵思红说,这槐树是申甘林带留存下来的最早的树木了,栽植于上世纪70年代;栽植于50年代的树木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历史上的民权曾是古黄河流经之地。由于中游的河水沙多水少,长年累月,下游的河床逐渐增高,加上黄河多次改道,民权这片土地沙漠化凸显,故道也高出地面十几米,像一条巨龙弯弯曲曲俯卧在民权大地,凸显伟岸苍茫。

  黄河的改道北移,使故道沿岸百姓摆脱了决口泛滥之灾,但留下的风沙、盐碱给群众造成严重影响。

  风沙如猛虎,盐碱似野狼。防风治沙,改造生存环境,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是故道百姓最大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政府开始着手改造这片沙漠化的土地,并成立了豫东沙荒管理处,围绕“固风沙、除涝灾、治盐碱”主题,领导10余个县的干群沙荒造林,在黄河故道两岸、风沙浪口,营造一条西起申集、东至甘庄的立体防护林带——申甘林带初见雏形。1953年4月,沙荒管理处撤销,成立民权林场,经营面积11万亩。

  上世纪60年代初,连续3年的自然灾害,中国社会陷入困难时期,申甘林带遭遇厄运。“那时候林带槐树多,老百姓四处逃荒,树叶也成了美食,大量树木连枝带干都被毁掉了。”民权林场有关负责人说,整个申甘林带大部分遭遇破坏,风沙再起。

  这次灾害过后,民权林场收归国家林业部,宁陵林场、睢县林场和杞县林场均属民权林场。

  近年来,民权林场瞄准国家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绿色通道和城市园林化建设等这一有利商机,积极引导职工大力发展苗木生产。为了更进一步合理利用申甘林带的资源优势,全面启动了申甘林带生态旅游基地的开发建设系统工程,建成植物园、游乐园、花卉园、优质水果园等园区建设。

  “现在的申甘林带已今非昔比,它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防风固沙的固有意义上。”赵思红是位“老资格”,其父亲、儿子和他三代人均在林场工作,所以她对这里的感情极深。其实,在民权林场员工队伍里,有许许多多的“三代人”守护林带。

  营造多重效益同步发展

  连卫国说,现在的申甘林带成了旅游观光胜地,而且带动了其他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营造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

  申甘林带有成片的葡萄园、苹果园和花生地。十几年前,林带内开始种植大量芍药、丹参、留兰香等药材。对沿线村民来说,林带给他们提供了放牧空间,林下的羊、鸡、鸭等成了另一道风景。酷暑季节,这里的温度比外边低二三摄氏度,很凉爽,那时的游人也最多。

  民权县程庄镇的申集村是申甘林带西面的起点。该镇总人口10多万人,全镇辖54个行政村、104个自然村,其中申集村有3000多人。该镇镇长赵军说,依托黄河故道和申甘林带的天然优势,申集村发展起大棚蔬菜种植200多亩,主要种有豆角、辣椒、包菜、四季梅和西葫芦等。

  比起申集村,程庄镇江集村因为江氏宗祠更是声名远扬。江氏宗祠目前正在升级改造,在祠堂内三面墙壁前罗列着江氏历代名人的碑位。宗祠里79岁的江洪德介绍,江集村有近4000人,江姓人家占80%以上。

  村里的老人说,汉朝前,江集村有赵庄、李家岗和江家集3个村庄,南北朝时江氏家族人丁兴旺,逐渐发展壮大,3村合成一村,故名江集。江氏宗祠、江淹墓、驸马故遗址、火神庙遗址、娘娘庙遗址、三套井遗址和光绪年间古建筑,成为该村的历史文化符号。古韵古香的历史气息与风光无限的申甘林带相互融合,吸引众人。

  黄河故道沿线的乡镇,似乎都曾有过相似的命运。临近申甘林带的野岗乡与古黄河交集更深。野岗乡党政办主任刘仙道说,该乡原叫野鸡岗。野鸡岗本是一座小土岗,土岗上常常有鸡鸣声。以前黄河决口泛滥成灾,跑到这片高地上避难的人们,均幸免于难。上世纪80年代,野鸡岗改叫野岗。

  野岗乡的白皮酥梨是出了名的,最早的梨树已经100多年了,目前梨园面积已有数万亩,不少农户靠种植梨树发家致富。

  依托黄河故道滩涂地,野岗乡还搞起了万亩良田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业示范良田,现有960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花生,涉及户庄、常马口、雷庄和郑北等村庄,小麦亩产量平均达到1300斤。

  良田南侧的常马口村原是一个渡口。村子紧挨故堤,我们的摄影记者魏文慧启用了航拍机,通过航拍机俯瞰,一排排房屋高低不平却错落有致,村庄、故堤与万亩良田遥相呼应,景色宜人。

  傍晚时分,我们再次进入申甘林带,夕阳发出万道光芒,映照下的柏油路面也金光灿灿,真可谓“万亩林带吸金来”。

  (执笔: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宋亚威)

  

  策划:郭文剑

  统筹:宋圣英 张浩哲 孙克东

  执行:闻 力 秋 影 李艾凌 袁正建 吴 涛 靳文庆

  李瑾瑜 傅 青 魏文慧 闫鹏亮美编:苏新诗

  东和环保独家冠名

  商丘市东和专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代码:834961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址:中国河南省商丘市归德南路6号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