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夕阳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2018年5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当年,赵咏华的一首《最浪漫的事》红遍大江南北,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表达了爱人间质朴的心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扶到老不容易,近段时间,本报刊登了多对老年夫妇的金婚故事,不少读者在羡慕的同时,更想了解这些金婚夫妻背后的故事。不急,就让记者带你走进他们的生活,听听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爱情故事及婚姻保鲜秘籍。
相伴56年 乡村医生与妻子伉俪情深
文/图 晚报记者 戚丹青    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走进晚报老年记者周孝现的家,首先进入记者眼帘的是墙上醒目位置悬挂的荣誉证书和印有“十佳卫生工作者”的红色绶带。环顾四周,还有10余幅超大尺寸的照片,仔细看来,大部分是他和老伴侯彩娥在各大景点拍摄的,还有一张是他俩补拍的婚纱照。一幅幅照片可以看出两人的年龄逐渐增长,从青丝到白发,由容光焕发到满脸皱纹,容颜在改变,但默契的感觉没有变。周孝现今年76岁,老伴侯彩娥78岁,二人一个是在十里八乡比较著名的乡村医生,一个是大字不识一个但勤劳贤惠的农家主妇;一个性格外向,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一个沉稳内敛,即使面对采访也很少说话,全程都安静倾听。两个性格迥异的人是如何相伴走过56年的人生岁月,对于婚姻,他们又有什么样独特的理解呢?

  优秀的乡村医生是这样炼成的

  说起自己的职业,周孝现十分自豪,他说,自己的父亲就是一名乡村医生,擅长用针灸为乡邻治病,自己初中毕业后,跟随父亲学习过一段时间,后来又拜了师傅,再经过自己的多年摸索,最终他的医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他擅长用针灸治疗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过敏性支气管炎等疾病,不但在十里八乡颇有名气,甚至有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前来。“你看看墙上的证书,这是我从医多年获得的荣誉。”周孝现指着证书一一给记者讲解。记者看到,他曾在1965年获得省人民政府、省卫生厅颁发的“农村红色卫生员先进工作者”证书。“看,这上面还有当时的省长文敏生的亲笔签字呢!”周孝现自豪地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仍然历历在目。其他还有2009年睢阳区卫生局颁发的“十佳卫生工作者”和2011年省卫生厅颁发的“全省优秀乡村医生”证书。在周孝现看来,这代表了政府对自己工作的认可,也是鞭策他一直前行的动力。

  学习初期,周孝现会在自己身上做试验,每个穴位都扎过很多次,扎针的深浅会带来什么样的感觉变化,能治疗什么疾病,哪个力度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他都一一试验一遍。听说哪里有针灸技术好的大夫,无论多远他都会跑过去,以病号的身份去“偷师学艺”。现在他虽然已经76岁高龄,但仍然坚持读书学习,如果有特殊病情的病人,他还会亲自上手治病。在他的手边,放着一摞厚厚的医学专著,有《穴位疗法治百病》《黄帝内经》《针灸的科学基础》等,看到有感触的地方,他都用工整的文字做了详细的笔记。

  在他的带动下,他的儿子、女儿、儿媳、女婿、孙子、孙女、外孙共有20人从医,成了远近闻名的医疗大家庭,给周边的居民带来了健康与方便。

  一眼定终身 虽苦终不悔

  1962年,周孝现到了该结婚的年龄,经媒人介绍,他和邻村的侯彩娥成了家。那时候不流行恋爱,两人婚前没有说过一句话,见面也是隔着河远远望了一眼,当时二人没有想到,这一眼就是一辈子。

  说起当时两人见面的情形,二人仍然印象深刻。“我们老家附近有条河,我俩在媒人的带领下来到河边,连她长啥样也没看清楚,但一看大模样就知道她是老实本分的人,咱一个农村人不就是想找个人好好过日子吗?”周孝现说。侯彩娥自小没有上过学,一个字也不认识,对有文化的乡村医生更没有意见,二人在父母的操持下很快就结了婚。

  结婚当天,侯彩娥坐着人力三轮车,带着唯一的嫁妆——一个木箱子,周孝现家准备了一个从地主家分来的大床,上面铺着秫秸,再用旧棉裤的棉花缝了一床被子,亲朋乡邻来吃了一顿谷子面做的馒头,二人的新家就这么成立了。

  当时村里仅有两名乡村医生,周孝现年轻爱学习,事业心特别强,面对村民的需求,他几乎有求必应。高强度的工作必然带来忙碌,虽然诊所距离家只有一公里的路程,但他清楚地记得,自己最长的一次连续工作七天七夜,一次家也没有回。那是上世纪60年代,麻疹流行,仅在周孝现工作的诊所里,就收治了一二十个患病的儿童。那时候这个病治起来很麻烦,他生怕出一点问题,连续七天七夜,他没有好好睡过一个觉,每天就在孩子们中间巡视。半夜的时候,他实在忍不住瞌睡了,一低头碰在了煤油灯上,头发被烧了一大块。最终,他治疗的孩子全部痊愈了。他一口气跑回家里,往喂牲口的草垛里一钻就呼呼大睡起来。

  二人共生育了三男两女五个孩子,二女儿刚刚出生五天,周孝现就陪着一个患有脑炎的孩子转院了,这一走又是七天。“我老伴那时还在坐月子,不但要照顾孩子、洗衣、做饭、挣工分,还要到水井里打水,一桶水就得有一二十斤,她个子矮,力气小,为了这个家吃了大苦了。”对于侯彩娥,周孝现满怀愧疚。他说,自己经常一走就是好几天,家里的一切事物全部扔给了老伴。那时都是靠工分吃饭,如果干活迟到会影响工分,为了全家人的口粮,侯彩娥往往是一听到干活的哨子声,就扔下饭碗跑出去,孩子太小四处乱爬怎么办?她拿出各种箱子、板子,把孩子围在里面。无论日子是苦是甜,一晃56年过去了,周孝现对老伴的评价是“任劳任怨”。

  听老伴说起自己年轻时吃过的苦,受过的罪,一直默默倾听的侯彩娥流下了眼泪。近几年,周孝现把诊所交给了子女,他说,老伴一辈子不容易,要带着她“捞捞本”。二人过起了轻松休闲的晚年生活,还经常出去旅游,全国各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行好得好”是他们的人生信条

  侯彩娥虽然没有文化,但她有着最朴素的世界观——“行好得好”。二人拿出厚厚一摞票据,他们说,这是多年来二人捐出的部分款项。记者看到,他们在2008年为汶川灾区捐款1万元;2010年为青海玉树、西南旱灾、舟曲灾区各捐款2000元;2011年为湖南涝灾捐款2000元;2012年为北京暴雨灾害捐款1万元……周孝现说,自己从1980老家修建李瓦房小学时就已经开始捐款了,家乡修路、修桥、建设学校自己也会掏钱,有的给打了条,有的没打,但自己心里都是高兴的。

  那时的他们很富裕吗?周孝现说,其实当时自己并没有多少钱,老伴更是节约,十天半月能吃顿肉都算好的,平时吃个鸡蛋就觉得生活不错了。但一听说哪里有灾害,二人就不约而同地想到捐款援助。侯彩娥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她说一想起灾区的人那么艰难,自己心里就难受。“行好得好”是她一直坚持的人生信条。“我一辈子有三儿两女,现在有14个孙辈,13个重孙辈,一家人聚在一起要四大桌,家家都有吃有喝,这不就是行好得到的吗?”侯彩娥说。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址:中国河南省商丘市归德南路6号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