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头条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2018年7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拨开朱襄陵前皂角树的历史迷雾
文/晚报首席记者 贾若晨 图/晚报首席记者 魏文慧    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主讲人:李树峰,柘城县岗王镇李中口村人,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商丘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商丘市戏剧家协会和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历任柘城县文化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兼剧目创作组组长等职务,现为柘城县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曾创作出版电视连戏剧剧本《文天祥》《历史的回声》,历史文献《柘城文史博览》,历史著作《柘城通史》等书籍,曲艺作品曾荣获全国群星创作奖、全省群星奖,第二、三、四、五届河南曲艺牡丹奖等。

  炎帝朱襄陵遗址内的那颗皂角树已经成为朱襄氏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据柘城县林业部门鉴定,该树栽植时间是明代初期,距今已有600余年。围绕这棵古树,柘城一带流传有精彩的民间传说。在传说中,这棵皂角树为明惠帝朱允炆逃难至柘城后亲手栽种。从这个传说开始,又进而扩展出了柘城“朱、仵”一家的说法。但这些传说故事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少?这棵已经600多岁的皂角树到底是不是朱允炆这位落难皇帝所栽?在收集信息进行最新的研究、分析后,李树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朱允炆栽植皂角树传说的来源

  近年来,柘城乃至商丘境内普遍认为朱襄陵遗址内的这树是明惠帝朱允炆所栽种的。明惠帝是明朝第二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据明史记载,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由于太子朱标早亡,依照《大明律》皇位继承人必须是长子、长孙的规定,朱元璋选择把皇位传给了他的长孙朱允炆。

  朱允炆即位后畏惧他的皇叔们权重位高,依照大臣建议采取削藩的策略。但朱允炆没想到此举竟然逼反了他的四叔燕王朱棣。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带兵打至南京,朱允炆焚宫外逃。由此开始,朱允炆外逃至何处成为明朝历史上的一大悬案。围绕这一历史迷案,众多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可谓众说纷纭,但始终都难以考证。

  在21世纪初期,商丘民俗专家尚启兴老师发表一篇名为《明惠帝朱允炆归宿考》的文章。文中说柘城县大仵北街仵姓是明惠帝朱允炆的后裔,还详细介绍了这一历史事件的过程。

  文中这样描述道:惠帝逃出皇宫后,曾商议逃往何处,众说纷纭,最后还是惠帝做主,逃往朱氏发祥地——河南归德州(今商丘)。惠帝认为朱姓源于朱襄氏,即使死,也要死到祖居地。于是便乔装打扮,逃至归德州。到了归德州柘城县东10里朱襄陵,惠帝首先拜谒了朱襄陵,并在陵前植皂角树一棵,如今该树胸围已达2.5米。惠帝拜谒朱襄陵后,在东北数里处,突然发现一块呈龟背形的高地,东西两侧邻河,东南两侧邻路,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惠帝大喜道:“真乃风水宝地也!”于是决定在此定居。惠帝在逃亡中,为掩人耳目,带人很少,除朱氏亲属外,其他12人均为侍从。他们患难与共,精诚团结,于是13人便结拜了兄弟。为避难决定将“朱”姓改为“仵”姓,并立誓子孙后代不准入朝为官,希望能够平安无事,再无杀身之祸。村庄建成后,命名为“仵家村”,即今大仵乡政府所在地。

  就是从这里开始,大仵仵姓便与炎帝朱襄氏以及陵墓前的古皂角树联系在一起,成为朱姓拜祖的一大证据。我是2002年见到这篇文章的,后来编著《柘城文史博览》,就把这则传说用于解释炎帝朱襄陵前的古皂角树的来历。加之之后投资建设朱襄陵,更使诸多合理不合理的传说被用于讲解,其影响也逐步扩大。近年来,关于这棵古皂角树来历的传说还被制作成版面,立在皂角树的西侧,只要来参观炎帝朱襄氏陵园,几乎都能看到对皂角树的介绍。于是,炎帝朱襄氏陵园内的皂角树无可辩驳地就成了朱允炆栽植的了。虽然懂得明史的人曾多次提出质疑,但有眼前实物为证,也不得不信。

  寻访仵姓查找朱允炆下落

  这棵古皂角树真的是朱允炆栽植的吗?

  带着这个疑问,今年5月19日下午,我同文友张庆常一道专程到大仵乡北街,采访仵姓后人。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一位仵姓老者,名叫仵振兴,76岁。老夫妻俩住在一个面对沟壕的小院中,家中植满花卉和蔬菜,出门下坡是绿草小路,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俨然是一名乡村隐士。

  据老人讲,他祖上姓朱,是燕王朱棣手下一位将军,曾在一次战斗中救过朱棣,朱棣从此对他感恩戴德。可是后来他这位朱姓先祖因部下克扣军粮,受连带犯了死罪,燕王朱棣明斩暗放,让他出逃,临行前嘱咐他从此不能姓朱,找地方埋名隐居,永不入仕。于是这位朱姓将军就拆朱字埋头,人字旁立,改为“仵”姓,定居于柘城东15里处,建“仵家村”。

  我问老人村南朱襄陵前的皂角树是不是他们祖上祭奠朱姓先祖朱襄氏时所栽?老人很诚恳,声称没听祖上说过此事,予以否定。后来,仵振兴的弟弟仵振军拿来《仵姓族谱》。查看这本族谱,我发现他们这支仵姓是在明代中期从山东曹县谢楼迁居柘城大仵仵家村。但对这个记载,仵振兴却说这个不真实。据他介绍,大仵仵姓祖上没有出过有学问的人,家谱无人续修。这次续家谱是山东曹县同姓找上门来,就把大仵仵姓这一支与曹县谢楼续在一起,接在他们谢楼祖上失踪的一位名叫仵荣春的先人下面。于是,仵荣春就成了大仵仵姓的始祖。

  综合以上两点,大仵仵姓根本没提到他们是明惠帝朱允炆的后人,家谱上也没有这种记载,所以我认为大仵仵姓是朱允炆的后人的说法缺乏证据,朱襄陵前的皂角树是朱允炆祭祖时所栽的说法更应该否定。

  朱明王朝后裔提供重要线索

  那么,炎帝朱襄陵前的皂角树到底是谁所栽呢?

  今年5月12日,柘城县炎帝朱襄文化研究会举办首届朱姓宗亲拜祖大典,参加的朱姓宗亲中有一位来自开封,名叫朱容涛。他向我提出皂角树的栽植人不是朱允炆,而是他的先祖周王朱橚。

  朱容涛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的后人,他们家祖上传有家谱《皇明朱氏家谱》,是一孤本,非常珍贵,现存于河南省博物馆。朱容涛是我省明史研究专家,他对清代撰写的《明史》提出很多质疑,尤其是对照皇族家谱,对《明史》提出了很多疑问。

  这次见面后的第六天,也就是5月18日,朱容涛把资料发来。他说,朱明王朝对“三皇”祭祀慎重。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礼部议定祭祀太昊、炎帝、黄帝,确立陈州太昊陵、秦西中部(今黄陵县)黄帝陵为国祭圣地,并规定三年大祭一次,皇帝亲撰祭文,派遣大臣赴桥山祭祀,并刻石立碑。洪武七年(1374年),明太祖降旨於皇帝庙大殿内,塑轩辕黄帝坐像,以便瞻祭(今黄帝陵保存有明太祖、秦王、成祖、宣宗、代宗、英宗、世宗、穆宗、神宗、熹宗等帝王遣使致祭黄帝陵碑文)。明洪武三年(1370年)二月,明太祖访求帝王陵寝,旨列太昊帝伏羲氏陵为首,炎帝朱襄氏陵居二,黄帝轩辕氏陵位三。洪武四年二月初二,明太祖驾幸陈州太昊陵、归德府柘城县御制祝文致祭,并遣官致祭秦中黄帝陵;洪武八年二月初二,明太祖遣官宋国公冯国胜行视朱襄、太昊二帝陵。洪武九年二月初二,朝廷降旨设置守陵户。洪武十五年春,明太祖降旨嫡五子周王朱橚致祭。

  从资料分析,朱明王朝对炎帝朱襄氏的祭拜要高于炎帝神农氏,原因是朱襄氏是我国最早的以朱为姓者。一些资料显示,朱元璋认为朱襄氏是朱姓的得姓始祖。所以他们才降旨把祭祀太昊帝伏羲氏陵列为首,炎帝朱襄氏陵居二,黄帝轩辕氏陵位三。并在洪武四年二月初二驾幸陈州太昊陵,归德府柘城县御制祝文致祭。就是说,朱元璋曾经亲到炎帝朱襄陵拜祭帝陵。不仅如此,朱元璋还于洪武二十九年降旨派皇五子朱橚亲往祭祀。据《皇明朱氏家谱》记载:“维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岁次丙子,三月壬辰朔,周王橚及世子有燉及长使敬昭告於柘城国炎帝朱襄氏之陵曰:维帝继天立极,垂统保民;百王相承,万世永赖。钦承祖训,嗣守周邦,奉命中畋,还经陵下,植木永祭。第以血礼未终,弗克躬祀,敬遣文臣,恭陈素帛,祗告殿廷,惟帝歆格,伏惟尚飨!皇明七世周王橚致祭。”

  这就是记载较早的《炎帝朱襄氏祭文》了。祭文中有一段话我们应当注意,即“还经陵下,植木永祭”。这句话说明周王朱橚曾经在朱襄陵前种植树木,以示对炎帝朱襄氏永久祭奠。朱橚(1361年—1425年),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洪武三年(1370年)封吴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封为周王,十四年(1381年)就藩开封。朱橚好学,能词赋,一生痴迷于医药研究,曾作《元宫词》百章,组织编著有《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救荒本草》等作品,对我国西南边陲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许当时朱橚种植的树木很多,有柏树、银杏树、皂角树等。可是,当今遗存的古树,就仅有一棵皂角树了,并且其树龄正好是600年左右,说明这棵古皂角树是周王朱橚所植。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址:中国河南省商丘市归德南路6号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