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厚重商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下一篇 4 2018年11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泽十二水”系列之六十五:“人文逢泽”(16)
大宋陪都真宗定
文/图 马学庆    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应天书院

  【阅读提示】

  《水浒传》中两次出现“南京”这个地名,一次在第二回,鲁智深在酒店里见到金翠莲父女,问道:“你两个是哪里人家?为什么啼哭?”金翠莲回答说:“奴家是东京人氏,因同父母来渭州投奔亲眷,不想搬移南京去了。”第二次在第十三回,晁盖回答雷横的话说:“(外甥王小三)四五岁时随家姐夫和家姐上南京去住,一去去了十数年。”这里提到的“南京”,都是指今天河南商丘,和江苏省会南京市没有任何关系。

  商丘为什么会称“南京”呢?这和宋真宗有关。宋真宗,宋朝第三位皇帝,名赵恒,997年继位,卒于1022年。他在位25年,统治时期治理有方,起用范仲淹等名臣,北宋的统治日益坚固,比较强盛,史称“咸平之治”。 但是后期与辽有“澶渊之盟”,导致国力趋弱,使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宋真宗好文学,比较著名的诗有《励学篇》《劝学诗》以及词作《西江月》等。他还是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车马多如簇”(《励学篇》)的作者。宋真宗曾多次到商丘,他和商丘颇有渊源。

  宋朝“南京”:应天升格,大宋陪都

  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前曾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商丘),故陈桥兵变后,立国号曰“宋”。宋真宗追念太祖,认为赵氏之所以得天下,是上应天命,下顺民心,因此于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升宋州为应天府。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赴泰山举行封禅大礼,途经应天府。到了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真宗封泰山、祀后土、祭老子祠之后,决定将应天府再次升格,建为南京。五月二十八日,真宗亲自驾临应天府。二十九日,主持隆重的授命仪式,升应天府为南京,改圣祖殿为鸿庆宫,并赐宴三日。此时的南京与首都东京汴梁、西京洛阳、北京大名合称为“四京”。

  这不是个轻易的决定,与此相关的事务和耗费都很多,既然叫“京”,其规格就得和东京开封相“匹配”。真宗祭老子祠还没回到开封,便下旨先修建一座归德殿,作为新南京的主殿,接着规划南都京城和宫城。清康熙《商丘县志》载:“归德殿,在旧城内,宋南都行宫之正殿也。”就这样,商丘就由应天府改称“南京”。《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宋徽宗宣和年间(约1120年—1122年),这时“南京”已被宋人叫了100多年。

  真宗在修建南京的同时,还下旨追赠当年太祖皇帝的幕僚勋旧,这种特殊的恩礼可以转让给他们的子孙。另外,特地在南都修建了一座道观,叫作南京鸿庆宫,用来安放和供奉太祖皇帝、太宗皇帝的“御容”。清康熙《商丘县志》载:“鸿庆宫,旧在应天府城北,俗称北宫,宋之原庙也,真宗大中祥符七年,以应天府为南京,以圣祖殿为鸿庆宫,奉太祖太宗像,侍于圣祖之侧,名神御殿,又名三圣殿。故址在城西南隅。”可以想象,北宋时的南京也是非常壮观繁华的都市。如果拿清朝打比方,宋朝的开封相当于清朝的北京,而南京商丘则相当于清朝的沈阳。在这里当一把手的人,级别和东京开封府尹相当,比一般州郡的知州、知府要高得多。如晏殊、欧阳修、张方平、叶梦得等人,都曾担任过南京的最高行政长官,其余不太熟悉的,后来也大多升到副相的高位。当时这里是最适合人居的优雅城市,有些宰相退休,也选择在这里度过晚年,如“睢阳五老”长期在这里生活居住。

  应天书院:真宗赐名,颁诏官学

  应天书院的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后经其学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发展,学子们“不远千里”而至,“远近学者皆归之”。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应天府人曹诚在戚同文讲学旧址建馆,愿将应天书院的学舍入官,并请求让应天书院的创始人戚同文之孙戚顺主持。他的这一义举得以应天府的名义上报宋真宗。宋真宗看到奏折后,遂“面可其奏”,并让端明殿盛度把这一事情记下来,又令前参预政事陈尧佐给应天书院题榜,正式赐名为“应天府书院”。从此,应天书院不仅取得了官学的地位,而且又有宋真宗的赐名,名声大振。曹诚被任命为书院助教。北宋开科取士,应天府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书院用千年不衰的墨香和书韵,给商丘这片土地以不朽的文化熏染和文明浸润。

  应天书院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嵩山的嵩阳书院并称为北宋四大书院。有范仲淹在此求学“不见皇帝”的故事。宋真宗驾临应天府,这日府城内万头攒动,热闹异常,书院的师生也倾巢而出前往观看,唯独范仲淹仍在院内读书。有人问他,为何错失良机而不去看看?他却回答:“异日见之未晚。”宋仁宗时,于1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

  助推经济: 官修驰道,商贾兴盛

  在宋代,商丘先后称作宋州、应天、南京等,先为州治,再为府治,后为陪都,使这里具有独特的政治地位、便利的交通设施、优越的物质条件、珍贵的教育资源。商丘自古为战略要地,在两宋时期更是“南控江淮,北临河济,彭城居其左,汴京连于右,形胜联络,足以保障东南,襟喉关陕,为大河南北之要道焉”。其水陆交通网四通八达,可以便捷地通往全国各地。

  在水路方面,隋唐大运河汴河段穿境而过,清代的朱彝尊曾这样描述过当时汴河给商丘带来的交通便利:“商丘,宋之南京也。东都盛时,由汴水浮舟达通津门,三百里而近,车徒之毂五,冠盖之络绎,妖童光妓自露台瓦市而至,乐府之流传,朝倚声而夕勾队于碧堂上……”在陆路方面,自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开始,由官方出资重修隋唐时期建成的商丘境内的“驰道”,由彭城沿汴河直达汴京。驰道相当于现在的高速公路,首创于隋炀帝杨广,主要是皇帝出行专用,没有皇帝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驰入,即便是皇族内部人员也不行,否则就是僭越大罪,有杀头的危险。而宋朝当局重修的商丘境内的这条驰道,却规定任何人都可以行走,这是当时商丘人在交通上享有的特权。直到现在,商丘人还习惯于把主要道路称为“官路”。

  北宋时期的商丘,由于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沃野千里,是全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地,小麦、水稻、大豆、芝麻等农作物非常丰裕。最为有名的土特产“应天府金桃”天下驰名,被作为贡品为皇家专用。商丘还拥有发达的纺织业,农村家家植桑养蚕,城镇丝织作坊林立,生产的丝绸畅销全国。当时,丝绸属消费奢侈品,价格昂贵,潇洒华丽,即便是欧洲的一些皇室大族,也不能轻易穿着。而在商丘,丝绸成为人们最普通的衣料,司马光曾在文中记载“贩夫走卒皆着丝袜”。在历史的年轮中,北宋时期的商丘缀满了文明的硕果,回望追溯那段岁月,宋真宗赵恒在这段横截面上,可谓功不可没。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址:中国河南省商丘市归德南路6号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