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游遍商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2019年11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昔日悬河大堤 今朝生态走廊
活动策划:孙玉林 秦培林 文/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跃旗 图/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 贾晶晶    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后赵楼村
  晚报记者在蒙墙寺采访
  蒙墙寺

  黄河,是世界最有名的“悬河”,河床高出地面3米~5米,有的甚至高出10多米。古时候,“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也主要是这个原因。可以说,昔日的黄河大堤,是悬在堤下百姓头上的一把“利剑”,它随时会爆发,夺去无数人的生命和财产。1855年,黄河在开封市兰考县东坝头改道以后,流经商丘部分的黄河就留下了一段130多公里的故河道和故河堤。但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河水虽然不泛滥了,但风沙、盐碱又成了害。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大面积植树造林,生态环境才逐渐好转,尤其是近10多年,市、县(区)政府科学规划,实施黄河故道生态长廊建设,昔日悬在头上的“利剑”,现在成了商丘人民的绿色屏障和生态走廊,旅游、休闲、娱乐的乐园。

  在梁园区境内,就有一段保存比较完好的黄河故堤。近日,京九晚报“游遍商丘”大型旅游采访组就专程驱车走了那段故道、故堤,欣赏堤上自然美景,探访堤下人文故事——

  后赵楼,有名将常遇春后人

  因已是深秋,孙福集乡近2万亩的国家级湿地公园里虽没有了荷叶田田,但芦苇随风飘动,像一片片云洒落大地;蒲草丛中,忽然间有异动,几只小鸟鸣叫着飞往远方……

  沿着湿地东行,在乡干部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一个叫后赵楼的村,但村里仅有常姓和朱姓,没有一家赵姓。而且,村民都说,他们这两姓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大将常遇春还有渊源。

  村民常友乐拿出家谱给我们看,里面有“明开平王常遇春像”。家谱中有一篇明洪武二年十月(公元1639年),由浦江宋濂撰写的《商丘常氏渊源说》的文章,说商丘常姓族人是安徽怀远忠武常氏后裔,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是七世祖。常遇春被朱元璋封为归德卫世系都指挥使,迁居商丘,是为商丘常氏始祖。之后,常氏在商丘一带开枝散叶,家族逐渐壮大,至今已有20余世。

  该村朱家族人拿出的家谱记载,他们朱姓始祖朱海字天池,是山西洪洞县人,跟随朱元璋打天下,被封为忠武公,官拜礼部。出任商丘,“安家于城北二十五里朱老庄”,其两个弟弟,分别在朱台和朱寨,至今也有20余世。而据常友乐介绍,以前村北的黄河边还有一个码头,船来船往的还很热闹。村里几位老人说,他们小时候还在村边捡过煤块。

  据村干部仵玉合讲,村北的故道内,还埋着一条船。以前曾经有人打洞去盗挖古船的宝物,但总是眼看挖够本了(各项准备工作的花费),就会刮起一阵大风,风沙会把挖的洞填平。“都没赚过钱!”

  蒙墙寺,故堤在这拐了个弯

  出了孙福集乡,我们继续东行进入了商丘北部的绿色屏障——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

  在李庄乡蒙墙寺村,黄河故堤在这里突然拐了个弯。是老黄河改变走向了?但出了该村,故堤又恢复了原来的走向。这是为什么呢?

  在村民闫召民的引领下,我们来到故堤拐弯的地方,这里有一座三间大殿的寺庙,叫蒙墙寺,寺前有村民种的蔬菜,有数通石碑,分别记载了蒙墙寺的历史、重修的过程。

  闫召民说,这是著名的文哲大师庄子的出生地。据记载,这里是古蒙国的都城,庄子就出生在这里,蒙墙寺就是后人为了纪念庄子而建,曾经很辉煌,多重院落,还有80多亩的庙产。因敬仰庄子,所以历代在加固黄河大堤时,都十分注意保护蒙墙寺,把这一段大堤北移一定距离,逐渐形成了现在拐弯的形状。

  在大殿东边,有一眼井。闫召民说,上世纪70年代,曾经在寺旁古井里打捞出了陶盒、陶罐及瓦扫等很多东西,还有唐三彩一样的武士俑等,这些东西还都保存在他家。这眼井后被专家断定为汉代古井。而且有传说,隋末唐初,罗成、程咬金等在刘口与洪天霸打仗,兵败逃到蒙墙寺,把兵器都扔进了这井里。

  在蒙墙寺的东边,故堤有一个很齐整的横断面。闫召民说,2009年,商丘市文物部门联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明清黄河大堤进行了考古发掘,目的是以考古方式揭示黄河大堤的内部结构和建筑过程。通过发掘,发现这段大堤共有133层土,高出地面12米,其间经过了十几次加固,并且都是人工作业。

  由此也印证了“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一说,同时可想象古黄河曾经是经常出现险情,生活在黄河故堤下的老百姓曾经是怎么的一个状况。

  裴武庄,刘邓大军从此抢渡

  出蒙墙寺向北一公里许,有个村庄叫裴武庄,村南有一片古柿树林。在村支书裴传伟带领下,在一片杂树丛中,我们看到数株有铭牌的古树。铭牌是梁园区政府制作的,标明这些古柿树是国家三级古树,树龄都在290年。抬头看树,还可看到有红红的柿子挂在枝头,不时有小鸟飞来啄食。

  据裴传伟介绍,该村以前叫淤洼,后来改名大武庄,住有武姓和赫姓两族。这些柿子树就是武家先人栽种的,现存活的还有30多棵。

  后来,赫、武两家起争端打起来了。但武家打不过赫家,吃了亏。至今,这里还有“赫武不邻”的俗语。于是武家就从刘口集请来了裴家帮忙。裴家先祖裴千斤当时武艺很好,就把赫家打跑了。为了防备赫家返回来报复,裴家就在这里安家常住了。再后来,裴家出了个名医叫裴志武。出门总是说自己在裴武庄,逐渐地,大武庄就被叫成了裴武庄。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曾有一支部队从这里过黄河故道往南行军。而这里,当时有国民党驻商丘保安旅的一个连驻防,当时在柿子树林里,还有他们的被服厂、弹药厂等。

  一天凌晨,解放军一支部队从这里路过,驻守的国民党部队听到有大部队路过,但不敢出门,就躲在柿树林里冲外乱放枪。解放军部队就冲着柿树林还击,掩护大部队通过。

  听老人讲,战斗打了有一个时辰(2个小时)。天明了,有村民出去看,地上有很多子弹壳。75岁的村民武步领指着几棵老柿树说,上面还都枪眼呢。在一棵老柿树上,确实能看到几个类似枪眼的洞。

  当店王,当铺兴村 将军故里

  告别枪眼斑驳的古柿树,我们一行顺着故堤继续往东行驶。在刘口古镇东北,有个著名的红色村庄——当店王村,该村的孙场是我市唯一的开国少将孙端夫的故里。

  车子一进当店王村,就看到村口当店王村史博物馆。博物馆青砖垒墙,白灰勾缝,飞檐走兽,仿古似古,门头正上方一个旧体的“當”字诉说着这个村庄的历史沿革,唤回了古黄河岸边这个村落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的百年记忆。

  走进馆内,一部承载着“奋斗”与“拼搏”的史篇,一部书写与贫穷抗争的画卷展现眼前,它见证了一个村庄从贫困到富足的辉煌历程。

  据史料记载,清朝雍正三年,王氏自曹县东南解庄迁此建村,得名王庄;清嘉庆三年,施氏自山东单县高老家乡施庄迁此开当铺,得名当店王。

  孙场村,清乾隆三十七年,由孙氏自平安寨迁此建村,为码头货场,故名孙场。1938年至1941年,孙场建孙场寨,为刘口乡民间武装力量“连庄会”四大寨之一,镇守刘口集东北。村民以孙姓为主,另有李、王、杨等姓,开国将军、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的少将孙端夫故里就位于此。

  名人辈出,历史深厚。当店王村,这个因当铺兴盛起来的村落,曾以“当一物济安渡危康复来,典三日消灾弥祸劫自去”一副对联闻名遐迩,以大道之行严守商业道德警醒后人。

  如今,人们为了更好地传承丰厚的村史文化,继承性地建造了村史博物馆,旨在铭记历史,牢记祖训,让勤劳、贤孝、谦让、和睦的淳朴民风发扬光大,让村中悠久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