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厚重商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下一篇 4 2020年8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泽十二水”系列之一百四十五:“汉风飞扬芒砀泽”(42)
窑山:千年窑火燃陶梦
文/图 马学庆    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村民李廷伟介绍窑山烧陶

  【阅读提示】

  叫窑山这个名字的村庄很多,都是因为当时这个地方是做窑出名的,而被外界叫作窑山。在芒砀山系的众多山峰中,就有一座叫作窑山的山峰。它正是因为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远古先民在这里依山而居烧窑制作黑陶,故而得名。山脚下的村子商业繁荣渐成集市,叫作窑山集。这里是烧制缸盆器皿的好地方,又称窑缸集。随着村子聚落的增大,人口的增多,窑山集又分为前窑村、后窑村。窑山山峰位于前窑村,见证着从古至今当地民众是如何从一堆泥土中创造出浩瀚的陶器世界。

  窑山向东北与徐山、邵山隔平原相望。两山脚下的先民,曾在这里创造了陶瓷的辉煌往事。“陶瓷”是一个词,但是陶和瓷是两种物品。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在陶山脚下把黏土捏成可以承装物品的形状丢入火堆中烧硬,于是就出现了最早的陶器。瓷器的制作工艺、设施等要求比陶器高得多,它的出现也比陶器要晚得多,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才出现瓷器的雏形,东汉时期正式成型,民众采徐山瓷土而制白瓷器皿。陶器烧制温度一般为800摄氏度左右,瓷器需要1200摄氏度至1300摄氏度的高温。因而,瓷器比陶器更为致密。在外观上,陶器表面涂有一层釉,瓷器的釉则是和瓷胎一起烧制出来的。陶器多入寻常百姓家,瓷器则往往都是贵族王室所用,但都是华夏民族特色文化和创造力的体现。

  千年陶窑放异彩 技艺传承今乏力

  悠长岁月平静,时间摆上的印记在沧桑往事中发酵。在窑山村,近百岁高龄的第36代土陶烧制艺人李举珍讲述着该村烧制陶器曾经的辉煌。自他年幼时,便看到全村人大都从事烧制窑,村里装油的罐、腌蒜的坛、装酒的缸等都是陶器,家家院里院外到处都是坛坛罐罐。出窑的陶器大量销往外地,村里人的日子过得颇为殷实。李举珍说,陶器是有生命的,可以呼吸,让里面的东西也有生命,是其他材质所不能取代的,放在里面的有些东西时间再长也不会坏。如自酿的白酒放进陶罐里后,几十年都不会变质,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为醇厚。但是由于塑料制品的大量出现,陶制用品日渐式微。

  李举珍之子、窑山第37代土陶烧制传人李习轩自幼跟随父亲制作陶器,在耳濡目染间对土陶烧制感情颇深。在2009年年底他在浙江金华打工期间,无意间参加了一个陶瓷艺术精品展览,展厅内一件件艺术作品,勾起了他将家乡这项珍贵的传统技艺发扬光大的念头。说干就干,回来后他在窑山制陶技艺的基础上刻苦钻研,并到禹州、泰安等地多方拜师学艺,注册了窑山黑陶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将自己的产品申请专利。家里展厅内,菊花瓶、龙凤花瓶、四神图瓶、古朴古香的茶具等100多件精美黑陶制品,栩栩如生,质感厚重,无不凝聚着李习轩的心血,赢得了陶瓷专家的高度赞誉。

  在三访窑山村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做陶器除了辛苦,更多的是需要技术,它没有现代工厂的那些技术操作规范与流程,全部都是一代一代口语相传、日积月累的技术,要用手摸、耳听、眼观、心掂来完成一件陶器从选土、和泥、制坯、成型、凉干、上釉、烧炉等诸多环节,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造成这件陶器成为废品。特别是烧炉,温度没有掌握好,整炉窑的陶器都会成为废品。如今,会一整套技术的人越来越少,苦、脏、累、不赚钱,年轻人不愿从事这种工作,年纪大的又做不动。李习轩的黑陶制品,因销量少难以为继,位于夫子山的窑已封,他转行在芒砀山地质公园做了管理员。窑山脚下的其他陶窑也都已经多年不烧,在芒砀山景区营销总监罗帅、村民李廷伟等的带领下,笔者寻访中已看不到古窑窑口,所见的只有烧窑处满地的碎陶残片。在窑山流传了几千年的陶窑,即将消失。

  西黄土山筑王陵 石室墓茔藏玉衣

  在杏花盛绽的季节,笔者再次登上窑山山顶。窑山是芒砀山系不大的一座山峰,南北狭长,石质青灰岩,海拔仅有58.12米,当地群众以往习称“西黄土山”。它的西侧约200米是王引河,东侧是铁角山,东南方向是夫子山。窑山顶部平坦,山顶正中表面现存有高约10米的黄色封土,自南向北逐渐低矮。窑山的西侧近代开山采石较甚,形成大石坑,东、南、北三面基本保持山体原貌。山顶及东侧半腰留有许多碎板瓦、筒瓦及碎砖,可能山顶原有房屋建筑。山脚下许多已废弃的老石头房子彰显历史的积淀感,电影《追踪309》《盗客联盟2》曾在此取景拍摄。

  47岁的村民姜长永自幼就在窑山脚下西侧居住,他说山上有两座汉墓,1995年曾遭盗墓贼的盗掘,后来公安部门立案侦破后追回了被盗的300余件文物。姜长永所说的两座汉墓,即是1997年当地文物部门发掘抢救清理

  的窑山一号墓、二号墓。一号墓位于山顶的正中,占据山头的主要位置,高出二号墓封土2米;二号墓位于该山顶的北侧近坡处。从能够占据窑山的整个山头,而且又是南北并列的同茔异穴合葬墓这些特点分析,此二墓应是芒砀山西汉梁国的王和王后墓。墓内出土的器物也证明了这点,窑山一号墓出土300枚玉片,二号墓出土50余枚玉片,说明死者殓服是完整的金缕玉衣,只有诸侯王和王后才能享此待遇。

  那么,两墓是哪位梁王及王后的陵墓呢?根据墓内出土的青玉璧、墨玉环、青铜剑、青铜枋、铜枘、釉陶等判断,乃西汉中后期墓。从两墓不是西汉早期如保安山、夫子山、铁角山、南山“凿山为室”的石崖墓,而是晚于石崖墓的位于位置偏僻、山头低矮、面积小或石质较差山峰的用石条垒砌的“石室墓”,应是西汉中后期梁王墓。西汉中期以后,梁国仅辖数县,其世系延续是梁敬王刘定国、梁夷王刘遂、梁荒王刘嘉、梁王刘立、梁王刘音。其中刘音仅在位1年,至王莽时国绝;东汉时的梁王刘永、刘纡由于参与了东汉初刘秀和王莽之争,而被斩首,他们皆不会择葬于芒砀山梁王陵区。余下的3位梁王,刘立因不孝畏罪自杀似不会按帝王礼遇占据一个山头,再从芒砀山系山头的位置、山体形制、大小综合分析,刘遂和刘嘉二王,当以刘嘉和其王后的陵墓可能性更大。

  封石刻字佐年轮 百年石楼留陈迹

  在窑山陵墓内,文物工作人员发现的丰富的封石刻字,这为研究汉代的文字及对判定墓主人身份和时代都提供了文字上的佐证。如有石条垒砌位置编号文字“东北”“北”,有属于人名的刻字“司马子平”“公孙倩”等,有与墓主人有特殊关系的官吏刻石文字“丙田长史”等,有反映墓主人身份的刻字“皇儿”“皇伥”等,有记载刻石和完工日期的刻字“戌完任”“甲子六月”。

  厚重的窑山,遗留诸多文化遗迹,清代石楼便是其一。在59岁的村民李轩峰家,这座数百年的老石头楼依然矗立,只是因年久失修屋顶已经坍塌,外方内圆的钱币形石窗极具艺术性。据李慎轩、李勤珍等介绍,这原是李氏祖楼,李氏族人居此繁衍生息,后来相继搬出大院,唯留此楼见证着家族的发展史和窑山的人文变迁。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