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厚重商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2021年11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泽十二水”系列之二百零五:“行走睢水”(14)
宁陵:溯睢而行信陵君(上)
文/图 马学庆    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大沙河畔信义地

  【阅读提示】

  睢水从睢县向东流,进入宁陵县境。宁陵是一方古老的热土,远古时期葛天氏部族在此繁衍生息,虞舜至夏商西周时期为葛地,春秋时期为宋国宁邑、沙随国,到了战国时期先后为信陵君、宁陵君封地,秦为宁城,汉高祖刘邦时期为宁陵侯国,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置宁陵县,2000多年一直名称不改,成为千年古县。睢水也因流经此地,伴随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吟唱着其间的风云变幻、家长里短,讲述着宁陵迭代发生的诸多故事,“窃符救赵”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信陵君魏无忌曾封地于此即是其中之一。

  战国时期,公元前365年,魏国攻宋,占领宋国的仪台(今虞城西南)及其以西包括今宁陵县这方土地后,至公元前276年宁邑成为信陵君的封邑。清代《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战国时,魏公子无忌封信陵君,而食邑于宁。”宁邑的宁城成为信陵君封邑的治所。《水经注》卷二十三:“葛于六国属魏,魏安釐王以封公子无忌,号信陵君,其地葛乡,即是城也。”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卷十二“宋州”:“宁陵县。本宁城。安釐王封其弟无忌为信陵君,而邑于宁。”这是宁陵历史上的大事件,也是睢水文化灿烂的一页。

  四湖改造重文韵 信陵路名展厚重

  目前到宁陵县老城区,你会发现城内拆迁的力度很大,这就是该县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四湖”改造工程。此工程将宁陵历史文化底蕴与城市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正在打造建设极具特色的豫东商贸圈新亮点。尤其是“四湖”分别命名为葛天湖、信陵湖、吕坤湖、张弓湖,将宁陵文化特色名片融入其中。其中,信陵湖就是以信陵君封邑于此而命名。“战国四公子信陵君是宁陵的文化名片,信义文化是宁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着力打造信义宁陵文化品牌,为宣传宁陵、推介宁陵、招商引资营造良好氛围。”宁陵县人民政府县长蔡勇如是说。

  信陵君与宁陵的渊源从魏国迁都大梁时便埋下伏笔。魏国为周朝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魏惠王迁都大梁(今开封市)后,第二年便开始疏浚开挖鸿沟,之后又兴修睢水向东可通泗水。此时,睢水从大梁向东经过陈留(今开封陈留镇)、雍丘(今杞县)、襄邑(今睢县)、宁邑(今宁陵),向东到商丘,再向东抵达泗水汇入淮河。这条河正是连接大梁和宁邑的交通要道。公元前276年,魏国公子无忌封地于宁邑为信陵君,他平时乘船沿睢水从大梁到宁邑,再沿睢水从宁邑返回大梁,交通极为方便。

  如今,在宁陵县城有一条东西长约10里的信陵路,纵贯宁陵中心大街,这是为纪念信陵君曾封邑于此而定的路名,也彰显了宁陵的人文底蕴。在宁陵口口相传甚至在一些书籍中出现宁陵曾改称“信陵”的说法,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如《商丘通史》第四章第二节“宁陵县”:“宁陵在历史上曾名葛、宁、信陵,宁陵之名始于战国末。战国时,名信陵,属魏。”对于宁陵县曾名“信陵”,查阅诸多史书,却无佐证。“信陵”地名之说,当源于信陵君。但他封邑于此时,北魏、宋、清史书尚仍称“宁”,之后宁陵县地名沿革又没有称“信陵”的记载。在清代《宁陵县志》“地理志·沿革”中,亦记载战国时期称“宁陵城,属魏”。由此可见,“信陵”在战国时并没有正式成为这方地名,而是后人为纪念信陵君代指宁陵的别称。后宁陵君封此仍称宁邑,治所宁城。

  窃符救赵留盛名 李白宁邑拜无忌

  《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历史故事,凡是读过一些书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它,信陵君也因此扬名天下。信陵君本名魏无忌,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魏安釐王时期官至魏国上将军。他的曾祖父是迁都大梁的魏惠王,祖父是魏襄王,父亲是魏昭王,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是魏安釐王。他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楚国春申君黄歇合称为“战国四公子”。他的姐姐,就是赵国公子平原君的夫人。司马迁对信陵君推崇备至,在写《史记》时还专门到魏都大梁旧地和其封地宁邑,寻访信陵君的故事和遗迹。唐代大诗人李白对信陵君也极为赞赏,写下长诗《侠客行》,歌颂信陵君的侠义之举。公元前276年,魏国东部的宁邑被封为信陵君的食邑,宁城是其封邑治所。信陵君成为魏国境内的一方诸侯。

  信陵君封地宁邑,效仿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的辅政方法,延揽食客,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他礼贤下士、侠肝义胆,曾用侯生计,窃符救赵击败秦军;又率五国联军败秦于函谷关,威震天下,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乃国之大器。信陵君盗窃兵符,夺晋鄙军而败秦存赵,是违背、对抗魏安釐王的意旨的,貌似他背叛了魏国,但实际上却是魏国的大利。赵存,使魏不孤立而有屏障。败秦军,消除了魏王尊秦为帝的幻想,减少了对秦畏惧思想,也使魏在东方各国间的威信有了提高。由此可见,在当时历史的大环境下,信陵君敢于放弃,敢于行动,取舍之间,他有着明确的度量。就像孟子的舍生取义一样,也只有君子能为之,也只有贤能可明断。后魏国君安釐王中秦离间计,猜忌而罢无忌职,无忌辞政日夜以酒色自娱,抑郁而死。

  司马迁把信陵君作为一个礼贤下士的人物来写。《史记·魏公子列传》通篇洋溢着司马迁对信陵君的敬慕、赞叹和惋惜的感情,不但篇名直呼“公子”,就是文中称“公子”即有147次,所谓“无限唱叹,无限低徊,慕公子之行系乎天下安危,叹公子终被废弃不用”。明代散文家茅坤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史记钞》)可算是知言了。信陵君作为战国四公子的一员,却有着其他三人无法企及的功勋与荣耀,因为它有总览全局宏观的战略眼光。唐代诗人李白:“大梁贵公子,气盖苍梧云。若无三千客,谁道信陵君。救赵复存魏,英威天下闻。”清代文学家洪亮吉:“信陵君一身攸关六国之存亡,岂若孟尝、平原、春申诸君,竟以食客人自喜,略无关国是哉。”北洋政府徐世昌题对联咏信陵君曰:“六国君王不足乎一救弱赵,只身公子能有以二退强秦。”所以历史上将信陵君排在四公子之首位。信陵君身后,受到故里大梁和封邑宁陵人民的敬仰,在大梁有信陵君祠,后改为大相国寺;在宁陵有信陵君主题雕塑、阵列式牌坊、信陵君文化博物馆、信义园等。“信陵”也成为宁陵县地名的别称和代称。《异迹略》记载开封、宁陵旅贾外出经商,大都携带信陵君香火,以求旅途平安。

  三千食客居封邑 信义文化传天下

  清代李桢有《读〈信陵君传〉》,文章短小深刻,通过信陵君与平原君的比较,说明了信陵君的真能“相士”和礼贤下士。文中称:“夫贤者必不肯托豪贵,与食客门下为伍,而平原君顾以其博徒卖浆而贱之,甚矣,其不能相士也!然古今若信陵君何人哉?”文中对信陵君虽贵为公子,却特别喜欢出没于市井之中,结交奇人异士,“食客三千”,有豪侠之风的做法给予高度赞扬,以至于作者“余每读信陵君传,未尝不三复流涕也”。然而,信陵君豢养食客并非图慕虚荣名声,而是辅政为国,“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他以自己的威望和震慑力保全了国家的安危。信陵君“赏士”的行为亦彰显了盛行于战国时期的游侠之风及特立独行的贵族精神。

  信陵君的“三千食客”,不可能全部生活在人口密集的魏都大梁。那么,这些人又在哪里依居生存呢?当在信陵君“食邑于宁”的封地。“食客三千”中除了少量上客脱离生产住大梁外,绝大部分都应在食邑宁邑内边从事生产,边对信陵君承担一定的义务。因此,其间信陵君当经常到食邑内巡视常住,并在治所宁城与其智囊团(食客)饮酒倾心交谈。刘邦称帝之后,每经大梁都祭奠信陵君。为纪念信陵君、宁陵君两位信义仁君,刘邦将“宁城”之名改为“宁陵”,并将重臣吕臣封此为宁陵侯。唐代诗人李白曾创作一首描写和歌颂侠客的古体五言诗《侠客行》,诗中对信陵君和其食客侯嬴、朱亥的任侠精神进行了歌颂,其中“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即是说李白曾到宁陵来追寻信陵君的足迹,并把佩剑解下来在宁陵饮酒停留。

  “文化形象就是生产力。”宁陵县委书记马同和说,以信陵君信义天下为核心的“信义文化”,成为宁陵文化品牌的亮点之一。“信义文化”是诞生于“轴心时代”的国家级文化遗产,是“百家争鸣”时代的优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东汉刘向《列士传》:“魏公子之德,仁惠下士,兼及鸟兽,从此名声流布,天下归焉。”“信义文化”即诚实守信、正直道义的国学文化。《说文解字》:“信,诚也。”信者,已诺必成也。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成,是为大丈夫也。“义”乃“仁义、侠义、道义、情义”。从唯一性看,宁陵乃信陵君、宁陵君封地,信陵君信义天下、宁陵君仁贤为民的个性都是不可复制的。从认知性看,信陵君乃战国四公子之首,知名度高;“窃符救赵”的故事可谓是妇孺皆知,宣传起来容易传播。从可信性看,《史记》中有《魏公子列传》,诸多史籍、诗文亦都有记载,为信史。从扩展性看,“信义文化”属国学文化之列,是商文化、中原文化、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术研究、旅游开发、招商引资打造“信义宁陵”,更具吸引力和开发潜力。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