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文化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广告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2011年3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邹爱琴的艺术人生
马 蓓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晚年的邹爱琴老人依然热爱表演

  被誉为天下第一团的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已在2006年被文化部、省文化厅分别批准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单位,是四平调剧种的创始团,著名表演艺术家、剧种传承人之一的邹爱琴老人就是原剧团副团长、首席领衔主演。

  邹爱琴原名豆等子,沈丘县人,一九二九年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五岁丧父,七岁丧母,九岁时被四平调创始人邹玉振收为义女,随之学艺,改名为邹爱琴。初学花旦、兼攻小生,在师父的教诲下,十二岁的她便担当起《花木兰》、《二度梅》、《巧莲珠》、《珍珠汗杉记》等戏的主要角色。

  在邹爱琴六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她博采众长,大胆创新,在本剧种女演员唱腔中独树一帜,先后在传统剧、新编历史剧、现代戏等上百出剧目中成功塑造了多个不同性格、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

  《陈三两爬堂》一剧是邹爱琴的代表作。早在三十年代老艺人就曾演出过此剧,但是当时演唱的是花鼓调,音乐单调乏味。后来为满足群众的欣赏需求,艺人们集思广益,反复试唱,苦战三个多月,最终集体创造出了既有原花鼓韵味、又有新意的四平调男女唱腔格式,形成了这个剧种的雏形,从而结束了“无弦作乐不成戏”的局面,诞生了一个崭新的四平调剧种。

  为了演好《陈三两爬堂》一剧,邹爱琴没少下工夫。为了给剧中主人公找到准确的定位,她认真研究剧本,分析人物,精心同音乐工作者一道设计唱腔,最终创造出一整套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美唱腔。特别是“表家乡”大段唱腔,尤为感人至深。她大胆巧妙地运用了四平调的板式,旋律大气悲壮,加之她那宽厚明亮的嗓音,质朴无华的表演,时而悲切凄惨,时而高亢愤慨,声情并茂,把陈三两这个柔弱女子、孤独无助的悲惨处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九五六年河南省首届戏曲汇演中,邹爱琴因其在《陈三两爬堂》中的表演嗓音明亮、扮相俊丽、演唱质朴、表演大方而赢得评委、观众的一致好评,一举荣获演员一等奖,同时也使四平调剧种名声大振。此后,苏、鲁、豫、皖各地相继成立四平调剧团,并掀起“女学邹爱琴、男学王汉臣”的热潮。

  邹爱琴不但古装戏演得好,演起现代戏来她也得心应手。就拿《李双双》一剧来说,她接到扮演李双双的任务后,为了更好地把握和贴近人物,便深入农村,走到农家妇女中,与她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空闲时与姐妹们拉家常,熟悉她们的语言,观察她们的生活习惯,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正式排演《李双双》时,她把李双双这个心直口快、一心为公的农村妇女形象表现得恰到好处。

  邹爱琴不但戏演得好,还尤其关心培养下一代,不论哪个演员找到她,她都耐心传教。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她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接班人。

  现已八旬的邹爱琴退休在家安度晚年,但她对四平调剧种的发展依然念念不忘,她表示还要竭尽全力,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把她的所有技艺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年轻演员。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 不做评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址:中国河南省商丘市归德南路6号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