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文化篇之“非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广告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2011年8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商丘“非遗”:散落在古老热土的“明珠”
本报记者 司鹤欣 整理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大型情景交响乐《木兰诗篇》在商丘宋城影剧院上演。
  四平调演出 本报记者 崔申义 摄
  王公庄画虎村
  柘城金麦草画
  睢县麒麟舞
  夏邑县81岁高龄的唐耐成老人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剪纸艺人,她的作品多次在省内外获金奖,很多还被国外的专家收藏。
  捏面人的民间艺人
  商丘滋味——宁陵杠子馍
  虞城县申世德的刻瓷作品曾在慕尼黑手工艺品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杯奖”。 本报记者 崔申义 摄

  一曲《茉莉花》总能勾起身在海外的中国人的思乡之情;一出《四郎探母》令海峡对岸的台湾老兵们泣不成声。我们因为共同的文化情结,凝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理解的世界。

  人类一边前行,一边创造出丰富的精神财富,并把它留在遗产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非物质的、无形的、活态的,以人为载体的,它依靠人们的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

  商丘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五千年的农耕文明,给这块土地留下了灿若星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商丘共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即木兰传说、四平调、麒麟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市级70项。

  木兰,穿越千年

  商丘文化灿烂,轶闻趣事丰富多彩。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首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木兰辞》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

  殊不知,早在唐朝初期,在商丘虞城县营廓镇小魏庄,一座古雅的木兰祠就被树立起来,“木兰姑娘”的故事也被当地乡民念念不忘,称颂至今。

  来到商丘的虞城县,你会惊异于如此多的“木兰”,木兰雕塑、木兰文化广场、木兰中学……群众集会,热热闹闹地敲得是木兰鼓、耍的是木兰扇,而这一切都肇始于当地口口相传的“木兰传说”,肇始于营廓镇小魏庄那座沉寂千年、也被崇奉了千年的木兰祠。

  据考证,木兰祠始建于唐代,金代泰和年间(公元1201—1208年),敦武校尉归德府谷熟县营廓镇酒都监乌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献殿各三间,并创塑了花木兰像。至元代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睢阳府尹梁思温倡议,募捐二千五百贯,重修扩建。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7年),由该祠僧人坚让、坚科和其徒田何、田桢、田松等,又募资修祠立碑。由于历代重修,祠宇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祠地四百余亩,住僧人十余人。可惜,这座古雅祠宇,于1943年毁于战火,只剩下石碑两通。

  这个被文学作品不断演绎至今的奇女子,其身世一直是个谜。

  在木兰祠东侧,现存一座元代《孝烈将军像辨正记》碑。碑文记载: “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历年以纪,交锋十有八战,策勋十二转。朝觐,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书。隆宠不赴,恳奏省视。拥兵还谯,造父室,释戎服,复闺装,举皆惊骇。咸谓自有生民以来,盖未见也。卫兵振旅还,以异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宫中,将军曰:臣无媲君礼制。以死誓拒之。势力加迫,遂自尽。所以追赠有孝烈之谥也……”根据石碑记载,花木兰不姓花,而是姓魏,隋朝人,的确女扮男装代父从军12年,木兰凯旋后,隋炀帝想要强纳她为妃,导致悲剧结尾。

  从《木兰辞》开始,木兰的故事一直是中国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唐朝杜牧的《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明朝徐渭的杂剧《雌木兰》,一直到后来常香玉的豫剧《花木兰》、梅兰芳的京剧《木兰从军》、彭丽媛的歌剧《木兰诗篇》。1998年花木兰甚至“远渡重洋”,成为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的主角,受到全球观众的喜爱。

  我们欣喜地看到,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作为早已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花木兰,其忠勇孝节已经深深内化为整个民族的精神内核。木兰从军的故事,无论由谁具体演绎,总能给中国观众带来超出作品之外的自立、自信和自尊精神。

  商丘腔调

  商丘人爱听戏、爱唱戏。走在街上,随便找个过路人,都能给你哼上两句。

  位于四省接合部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商丘独特的曲艺文化。除了群众喜闻乐见、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河南东路梆子”豫剧豫东调外,二夹弦、曲剧、四平调曲子戏、大油梆、落子戏、评词、琴书、坠子、大鼓、大铙、武老二、京韵大鼓等也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提起地方戏,就不能不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平调。四平调是在商丘诞生、为商丘所独有并仅存于商丘的地方戏,是商丘文化和戏曲的“特产”。

  四平调由豫东花鼓演变而来,在长期演出中,它吸收了评、越、吕等剧种的部分唱腔,通过各类板式的丰富表演,形成了节奏朴实、曲调优美、抒情缠绵、四平八稳的独特风格,所以叫四平调。

  花鼓最初为艺人腰挎小鼓单唱或二人分扮男女对唱,演唱者兼奏锣鼓。所谓“无弦作乐不成戏”。为了这一剧种的生存,1943年,民间艺人邹玉振、王汉臣等请来豫剧弦手杨学智,苦心琢磨,反复试验数月,终于确定用六棱二胡等乐器担任伴奏,在花鼓“平调”基础上,借鉴京剧、评剧、豫剧、曲剧、二夹弦等剧种创立了唱腔。一出现便在豫鲁苏皖迅速唱响。

  60年甲子一轮回。作为全国稀有戏曲剧种之一的四平调,如今已走过了60余年风雨坎坷路。邹爱琴、拜金荣、付梅是四平调三代传人,也分别见证了四平调的兴盛、沉寂和复兴。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戏曲改革,四平调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汇演的舞台上,并一举夺魁。主演《陈三两爬堂》的邹爱琴、王汉臣、张新魁等名声大振。周边地区纷纷成立四平调剧团,并掀起了一股“女学邹爱琴、男学王汉臣”的热潮。上世纪60年代初,《河南日报》又以“铁脚剧团”的美称,赞誉其坚持上山下乡、为基层服务的精神,并冠以“天下第一团”的称号。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受电视的冲击和社会的原因,在全国戏剧走下坡路的情况下,四平调也走向了衰弱。所幸的是,四平调的命运牵动着市委、市政府的心。进入21世纪后,四平调在资金和政策上享受到多方面的扶持和帮助,得以重获新生。

  2004年1月8日,四平调剧团在商丘宋城影剧院汇报演出了大型古装剧《哑女告状》,这是20年后第一次恢复演出;同年,《哑女告状》在河南省稀有剧种戏曲大赛中荣获“金鼎奖”演出金、银奖。2006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国务院批准,四平调剧种名列其中。

  商丘滋味

  “民以食为天。”商丘人利用本地区常见的食材,创造出了众多有特色的小吃。垛子羊肉、杠子馒、大有丰酱菜、贡麻花、豆腐干等等,来到商丘不能不尝。

  “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早在十几年前,这句广告伴随相声大师马季的笑容,使张弓酒名扬天下。如今,商丘人待客喜欢说“不喝张弓酒,不算到商丘”。2009年6月,张弓酒传统酿造工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陵县自古就盛产谷、黍、秫等适于酿酒的农作物,张弓镇(旧称张弓集)自古以来既为水陆两栖码头,又是豫东著名的货物集散地。张弓酒酿造区域主要分布在宁陵县张弓镇周围50公里内,这里地处豫东平原,属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酿酒资源和条件得天独厚。由于气候、工艺、用料等方面的不同,张弓酒的浓香风味与其他浓香型白酒有着质的区别。具有“窖香幽雅、香味谐调、绵甜爽净、尾净味长”、“高度酒高而不暴,低度酒低而不淡”的特点。

  商丘人的饮食以面食为主,早餐喜欢以包子、馒头、油条等,搭配各类汤粥。

  有一种汤,不仅在商丘受欢迎,甚至在郑州、亳州等地落地开花。但是您要想喝正宗的,还要到夏邑。 汤是夏邑独有的适合北方气候特征的秋冬进补的一种风味饮食,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它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用羊、鸡、牛肉为主料,再加入中草药为辅料,具有生津和胃、除湿祛寒、补充钙质等多种保健功效。

  据说这汤名大有来头。相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途径夏邑,驻跸于太子少保、礼部尚书李奕畴家,一个地方官将此汤献给皇帝品尝。乾隆食后,顿觉味道甚美,神清气爽,便赐名为 汤。此汤为秋冬进补的佳品,故左边取腊月的“月”,幸蒙天子品尝,其味鲜美,故以此字命名。

  也许这种说法是后人附会,不过这种汤的味道之鲜美是毋庸置疑的。据了解,目前,能够熟练掌握正宗技艺的师傅已经寥寥无几,夏邑县城内也仅有任家、苏家等少数几家。喝一碗热腾腾刚出锅的汤,就着松软焦香的水煎包,是夏邑人最喜爱的早餐。

  商丘民间艺术

  探究商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你不能不惊异于劳动人民对美的敏锐与追求。麦收过后,堆在田间地头的麦秸秆,他们能化腐朽为神奇,制作出绚丽的麦秆画;一张纸、一把剪刀,巧手创作出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庄户人家拿起画笔,个个是“画虎”的高手……

  金麦草画在豫东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小麦历来被中国人视为神圣之物,象征着丰收和财富,人们就用麦草作为祈福迎祥之草制作麦草画。一百多年前,柘城县西北刘双安村民间艺人张宗昌开创了麦草画,此后便在中原大地上广泛流传。麦草画利用麦秆为原料,经过熏、蒸、染、烙、烫、绘、剪、贴等二十多道工序处理加工,既保持了麦秆的自然光泽,又保持了国画、版画、剪纸、浮雕等诸多艺术的表现手法,色彩淳朴柔和,格调清新高雅,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豫东唐派剪纸,由夏邑县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唐耐成开创。唐耐成生于豫东夏邑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师承我国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唐耐成的剪纸技艺得到父亲的亲传。她的剪纸作品题材广泛、趣味独特。她不仅从老一辈艺术家的作品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同时也从生活中寻求大自然的韵律,其作品反映新时代、新生活。她随身揣一把剪刀,走到哪里就剪到哪里。她说,创作就是记录生活,而丰富的实践生活又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由于她勤学苦练,作品多次获奖。上世纪50年代,她创作的剪纸作品《大跃进》荣获安徽省剪纸大赛优秀奖。一把普通剪刀被她赋予了神奇的魔力,剪花花争艳,剪燕燕如飞。如今,唐耐成的女儿胡明也开始专心跟母亲学习剪纸艺术,正式成为唐耐成剪纸的传承人,并立誓把这门艺术学好、学精。在唐耐成的悉心指导下,她的剪纸技法日臻成熟,花、鸟、虫、鱼、龙、凤,都是一剪而成,巧夺天工。

  民权县北关镇地处华北平原南部,黄河大冲积扇南侧,王公庄正处于黄河故道腹地,该村的先人们与老虎的结缘可追溯到数百年前。因老虎能吞噬鬼魅、威慑敌害,给人们赐福示瑞,于是这里的老百姓就把虎文化融入到现实生活之中,画虎成为人们的一大爱好,画幅上山虎、下山虎或五虎图挂在墙上以示威严;春节贴上虎图以示平安。这就给农民画家提供了一个画虎赚钱的商机。他们在闲暇之余,画一些虎图到集市上去卖,以此养家糊口。

  改革开放以后,王公庄逐步形成了以画虎为龙头,集销售、绘画为一体的绘画产业链条,全村一半以上的农民从事绘画、卖画产业,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六七岁的儿童,拿起画笔都能画出栩栩如生的老虎来。如今,绘画队伍已由本村的几百人扩大到周边一百多个村庄的数千人。他们以画工笔虎为主,兼画写意山水、花鸟虫鱼、工笔仕女等。主要种类有:门画、中堂、条屏、斗方、横幅等。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傅青摄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 不做评价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址:中国河南省商丘市归德南路6号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