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 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2013年3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庭农场”的探路者
——探访梁园区李庄乡农业大户
本报记者 单保良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对于商丘来说,家庭农场是个新鲜事物,发展家庭农场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但可以肯定的是,家庭农场作为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必将很快迎来一个迅速发展期。

  家庭农场等于种粮大户的升级版。这是许多人的看法。从一些地方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看,这一经营模式已成为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优势凸显,势头不错。

  2月27日,记者深入到梁园区李庄乡探访,发现种粮大户们打造的“家庭农场”模式,发展前景很好。

  一不小心当上了“农场主”

  春寒料峭,商菏公路西侧的包河大堤上仍然是一片萧条。刘振立正在指挥着几个民工刨坑栽树,新植的树木有大叶榆、法桐、桂花;苗圃种植有百日红、木槿、合欢……

  脚下的这条堤足足有50亩,往西延伸1000多米,多年来,除了农民零零星星栽植少许杨树外,几乎处于撂荒状态。2012年6月,刘振立通过土地流转形式,以平均每亩1100元的价格将附近邓斌楼、曹庄、关庄的1900多亩土地整合在一块,搞综合开发和规模种植,这条堤就是1900亩土地的最南边沿,依河傍水,他和伙计们一商量,决定栽植经济林木,开发种植名贵花卉苗圃。

  1900多亩土地,如何规划?机械化程度有多高?劳动力能否满足?新型农业科学技术是否配套?记者一连串的问题摆在了刘振立的面前,殊不知,这个与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汉子竟然胸有成竹。

  年前,他们成立了“百业兴农农业科技(商丘)有限公司”,成立了农业种植合作社和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提升了大量承接流转土地的能力,为下一步的大规模生产、加工、储存、销售提供了保障。

  今年,他们初步规划种植500亩优质红薯,建一个红薯粉条加工厂,粉条加工厂不仅加工他们自己的红薯,还要带动周边的农民参与进来,相信,到今年年底,市民就能吃上他们生产的纯红薯粉条。

  特色种植,是他们发展的重头戏。去年秋天,他们一行四人去洛阳孟津参观考察,决定引进300亩树莓,商丘当地的是草莓,是草本植物,产量低,结果期短,抗风险能力低,树莓则是木本果树,有黑、红两种,先期各种150亩,孟津那边负责供应树苗提供技术。树莓的优势很多,能加工莓干、果酒、果汁等十多个品种,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很受青睐,他们已经和人家签订了合作协议,眼下正在腾地,很快就会大面积栽植了。

  正月初六,刘振立带着一个伙计又去了山东滕州实地考察,这次考察的目的主要是针对洼地开发种植优质名贵花草苗圃,给周边农民做示范带动,引导他们走土地流转之路,打破出力不见效的传统种植模式。剩余的七八百亩他们正在研究种植辣椒,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把同等面积的土地效益翻一番。

  “耕作不成问题,我们有能力把现有的土地精耕细作,进行良好的经营。”说到这里,刘振立领着记者看起了他们的“现代武器”——大型旋耕耙、喷雾机、化肥播撒机、种子播种机、挖掘机、秸秆还田机等。计划今年购进一部大型收割机,他希望政府给予多一点的农机补贴。

  这时,站在身边的司机师傅向记者炫耀起来:“我们地里有68眼机井,两条干渠越境而过,南边是包河,确保了旱能浇、涝能排。别看1900多亩土地,就我们现有的机械,5天能翻耕一遍,3天能施一遍肥、浇一遍水,快得很哩!”

  当记者向刘振立谈及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家庭农场”时,他嘿嘿地笑了一声说,种了半辈子地还没想过,一不小心当上了“农场主”。

  “家庭农场”在阎庄新村不是新鲜话题

  两年前就看过阎庄新村阎世民返租村民大量土地繁育小麦和玉米种子的新闻,为此,阎世民还受到国家总理温家宝的接见。这次前往阎庄新村采访,阎世民出差在外地跑项目,正在全盘负责此项工作的阎照峰接受了采访。

  早在2001年,阎世民就注册成立了“河南省华慧种业有限公司”,该公司以繁育、展示、推广优良种子为主打,兼以开发蔬菜、瓜果优良品种。

  一开始,他们只是小面积返租村民的土地,搞几块玉米品种展示示范田。随着效益的提高,项目不断扩大,几百亩田地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为达到规模效应,阎世民依据当时的国家政策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又承租了南会馆村和森林公园等地的700亩土地,加上原有的1400亩,土地规模达到了2100亩。除此之外,又在海南省东方市、甘肃省银川市两地开办了两个800亩的农场,按照不同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培育种子。

  阎世民的“家庭农场”以培育、实验、示范展示、推广农作物种子为主导,他先后培育了郑麦7698,自育了小麦种子商麦88、商麦918和高产玉米商玉968,其中商玉968玉米种子通过了国家权威部门认证,已在全国推广。在他的农场里,示范展示的主导品种有60多个,新组合品系不少于1000个,真是琳琅满目。

  阎照峰带领记者来到他们的高科技蔬菜基地,几十座温室大棚煞是壮观。正值早春,外边虽然寒冷,大棚里却是瓜果飘香,红黄紫绿的七彩小番茄挂满枝头,翠绿的黄瓜顶花带刺,一些被雇来的附近的村民正在采摘果实,大棚里笑声朗朗。

  阎照峰告诉记者,七彩小番茄和水果黄瓜是我们自己培育的新品种,高钙富硒、营养丰富,很受市民青睐。每到周末假日,市民携儿带女走出城市,去森林公园休闲娱乐,到我们这儿采摘番茄和黄瓜,吃着玩着,有说有笑,很幸福啊!

  阎照峰说,农村用工不固定,农闲时60多人,农忙时200多人,都是本村和附近村庄没能力出外打工的村民,工资也不一样,小工每天50元,大工面谈。他们的土地被我们以每亩地1200斤小麦流转过来,没事可做,在家门口打工挣钱,都愿意干,工人还算不难招。上千亩的地块全部是机械化,用不了几个人,经营这么多土地也从来没感觉到累。

  “下一步等政策的配套细则出台,准备再整一个2000亩的农场,建一个粮食超高产示范田,目标是实现亩产‘双吨粮’,让土地创造更大的效益。”阎照峰笑着说。

  谈到土地流转工作,李庄乡乡长李祥西这样说:一家一户的土地联产承包制确实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土地流转是农业现代化的必走之路。今后,我们要依照十八大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规定,认真做好政策宣传和引导,力争建立更多更有特色的“家庭农场”,使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速我们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址:中国河南省商丘市归德南路6号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