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盘点“十二五”①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2016年1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五年,商丘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文/本报记者 李道军 图/本报记者 傅 青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市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改革开放向纵深迈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十二五”期间,我市以各产业集聚区为依托,重点建设了专业园区,一大批产业转移项目先后落户。
  “十二五”时期是历史上农民得到更多实惠的时期。我市实现粮食生产“十二连丰”,农民增收实现了“十二连快”。
  “十二五”时期,我市培育发展一批产业鲜明的特色乡镇,全面推进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

  “没想到蔡河还能大变样,河道脏乱差现象得到明显改善。”日前,家住蔡河河畔刘庄新村的李光荣告诉记者,现在他和家人早晚经常在蔡河边散步,这在以往是根本不敢想象的。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城区内河水系综合治理,特别是2015年以来,内河治理工作被列入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治理力度空前,成效明显——城市建设带来的明显变化,让老百姓有了更多获得感。

  “十二五”时期,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坚持持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扩开放、控风险、惠民生,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改革开放向纵深迈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谱写了新的篇章。

  特别是2015年,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我市以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为统揽,顽强拼搏,务实奋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持续了商丘发展的好势头,圆满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顺利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当年7月份,省委书记郭庚茂在商丘调研时指出,商丘目前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态势,要乘势而上,再接再厉,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不断扩大成效,为全省发展大局做出更大贡献。

  经济社会大局:科学发展谱新篇

  2010年年底,市委三届十次全会通过《中共商丘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按照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总体战略部署,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坚持发展不动摇,扭住发展不放松,着力扩大内需,着力调整结构,着力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五年来,全市上下以“十二五”规划为指引,抢抓产业转移机遇,把握“持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坚持以四项重点带全局,以“三区”建设求突破,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为决战决胜“十三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预计“十二五”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842亿元,五年新增696亿元,年均增长10.2%,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总收入实现翻番,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10.8亿元,增长1.6倍,年均增长2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650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3倍,年均增长16.3%;粮食总产量连年增加,稳定在120亿斤以上,实现“十二连增”。

  “十二五”时期,商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是商丘发展科学性明显增强、后劲势能积蓄壮大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五年,是商丘形象地位显著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五年。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市上下精神振奋、团结一致,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显著好转,汇聚形成了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展现出光明前景。

  “最近这五年,我感受最大的事情就是买了房子。”市民张静说,“多亏了保障性住房项目,帮我圆了这个梦。在下一个五年,我要努力奋斗,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更加美好。”

  新型工业化:砥砺前行风正劲

  “十二五”期间,我市先后出台了《商丘市工业经济发展考核奖励办法》、《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信息化和促进信息消费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措施,加大融资支持、加强要素保障、帮助开拓市场、推进自主创新、深化企业服务,多方面、多层次、立体式加快推动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91家,企业个数和经济总量较“十一五”末均有大幅提升。

  结构优化,多元支撑逐步形成。“十二五”期间,我市把工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的主阵地,稳步提升二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明显加快,六大高成长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新的产业支撑逐步形成。把培育百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重点打造“三城五基地”,即食品工业城、纺织服装制鞋城、装备制造产业城、新材料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五金工量具产业基地、农资化工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新型工业体系。

  承接转移,集聚带动持续提升。2012年,我市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以来,将开放招商作为“一举应多变、一招求多效”的关键举措,搭建承接平台,强化工作措施,优化发展环境,一大批产业转移项目先后落户,为我市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十二五”期间,我市以各产业集聚区为依托,重点建设了夏邑纺织服装、虞城五金工量具、梁园区医药健康、睢阳区针织服装、柘城超硬材料、睢县制鞋、宁陵农资化工、民权制冷、示范区装备制造等多个专业园区。

  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十二五”时期,我市以培育提升科技创新主体、发展各类技术创新平台和载体、加快建设自主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强化科技创新,带动了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2014年以来,市财政每年用于研发项目、科技奖励的资金突破1000万元,目前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38家,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家,建成院士工作站2个,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3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个,被省政府认定省级高新区2个。

  “两化”融合,工业经济高效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市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效果明显,企业信息化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和服务等一体化集成应用水平显著提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得到提高。柘城县产业集聚区被评为“河南省两化融合示范区”,诚实人、张弓酒业等企业建立了企业的信息管理、生产管理、综合调度和安全生产、产品追溯等系统,科迪食品集团建立的奶牛生产管理控制一体化系统等,在行业内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农业现代化:沃野千里地生金

  “十二五”期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一系列方针政策,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要求,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为主题,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在新常态下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预计2015年农业总产值650亿元,比2010年的450亿元增加200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400亿元,比2010年的254亿元增加14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00元,比2010年的4674元增加4126元。

  “豫东粮仓”实现“十二连丰”。截至目前,我市粮食生产已经实现连续十二年丰,其中十年粮食产量稳定在百亿斤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2012年至2014年,我市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推广优质粮食种植,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通过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田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农作物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田83个,初步建立了高度科学化、信息化,功能齐全,反应快速的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体系。

  农业产业化集群效应显现。2015年我市初具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集群25个,被省政府认定的集群8个;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4919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52家,带动农户500多万户,带动基地1422.4万亩,有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675个,全市已形成了面及面制品加工、畜牧养殖肉奶加工、果蔬、林板浆纸一体化、棉纺、花卉、饮品等七大主导产业。

  农民增收达到“十二连快”。粮食生产“十二连丰”的同时,我市农民增收也实现了“十二连快”,并且增收幅度连续多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水平。“十二五”期间,是历史上农民得到更多实惠的时期,种粮补贴、良种补贴、生产资料综合直补、农机购置补贴、农民培训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农村危房改造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支农惠农投资逐年加大,农民得到的各项财政补贴逐年增加。

  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奔小康

  “十二五”时期,我市统筹发展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镇和新农村,坚持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推动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城区,培育发展一批产业鲜明的特色乡镇,全面推进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引导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实现互联互通、联建共享,城镇综合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成功创建国家级、省市级重点镇36个,特色乡镇和村庄20个,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预计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7%,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25万人。

  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优势更加凸显,商周高速公路二期、国道310和105改造、郑徐铁路客运专线商丘段等项目建成,商登高速公路通车,郑民高速二期、沱浍河航运一期等工程正在建设,预计“十二五”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20392公里。能源保障水平提升,神火集团1×60万千瓦发电机组、永煤集团顺和煤矿、天然气“西气东输”豫东支线工程等一批重大能源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勘探发现230亿吨特大型煤田“通柘煤田”,建成1座500千伏输变电站及一批220、110千伏变电站,对骨干电网、农村电网进行了改造升级。水利支撑能力增强,实施了三义寨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黄河故道梯级水库除险加固、日月湖引黄调蓄工程、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有效改善灌溉面积770万亩。

  持续开展了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的,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以治理农村“脏乱差”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按照“三无一规范一干净”(村庄无垃圾堆放、无污水横流、无杂物挡道,日常生产生活物品堆放规范,道路两侧环境干净)的标准,对村庄里、集镇上、道路旁堆积的垃圾进行拉网式清理。在此基础上,对有条件的村庄进行重点提升,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档次,使“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2015年,我市被评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市”,有3个村庄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39个村镇被纳入全省美丽乡村试点。

  美丽乡村我的家,村庄不比县城差。漫步在夏邑县王集乡集西村宽阔的主街“集美大道”上,两侧的白色墙体上正在刷写着红色标语,路旁整齐的绿色垃圾箱,统一规范的广告牌匾,四季长青的大叶女贞,大型综合便民超市,5000平方米的文化娱乐广场——使人恍若置身城市街头,流连忘返。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址:中国河南省商丘市归德南路6号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