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E08版:梁园区篇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2016年1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艺术催生文明新风尚
——“十二五”梁园区文化建设工作回眸
文/图 本报记者 单保良 通讯员 秦艳丽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唢呐大赛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公园里飘荡着悠扬的小调
  书画展览丰富了机关文化
  文艺下乡惠及万千百姓
  载歌载舞歌唱新生活

  核心提示

  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滋养灵魂的春雨;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力;

  文化,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五年来,犹如春花绽放的梁园文化事业,是梁园区文化建设发展中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共同谱写出梁园文化的激昂乐章。公共文化领域惠民贴心,文化市场发展规范有序,文艺创作生产精品纷呈,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成效显著……梳理梁园区“十二五”期间的文化大事,亮点频现,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绘就了一幅异军突起、波澜壮阔的美丽画卷。

  ■ 文化惠民乐万家

  “公共文化服务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让广大市民享受到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梁园区区委书记陶青松说。“十二五”期间,全区投入500多万元的公共文化建设资金,初步形成了以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公共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为脉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脉络,文化触角延伸到最基层的自然村,“零门槛”开放让群众乐开了花,全区群众充分享受到了应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城区,文化馆的各种免费培训活动处处可见,图书馆里座无虚席。在农村,农闲之余大家坐在窗明几净的“农家书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多元化的文化站里娱乐健身。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百姓“获得感”大大提升。按照“为民、惠民、乐民、便民”的原则,梁园区创新开设的“一元剧场”,深受市民喜爱,2013年12月9日,《人民日报》专门对梁园区的“一元剧场”给予新闻报道,在全国引发热议。“一元剧场”的开办,使全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方面以各种民俗节庆活动为载体,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另一方面以元旦、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庆为契机,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十二五”期间,我区共开展河南省“舞台艺术送农民”演出76场次,受益群众达38万余人次;“农村文化活动演出”150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600万余人次;春节民俗巡游活动参与人数7500余人次;春节送出对联8500余副;举办“惠民大剧场”165场次, “2131电影工程”公益放映17230余场次,“欢乐中原·文明梁园”暨“百城万场”大型广场文化演出活动170余场次、“教你一招”群众文化活动50余场次、“文化进市场(企业、社区)巡回演出”大型群众文化活动300余场次、“文化下乡”及各类书法美术摄影展等更是不计其数,民众的“幸福指数”极大地提高。

  “文化善治”蔚然成风,给群众提供了健康多样的文化选择。加强文化治理,有助于提升一个地区的文明素质和风气,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夯实基础、提供助力。五年来,不断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执法, 切实加大“扫黄打非”力度, 依法履行行政审批职责,促进了文化市场企业不断壮大,给群众营造出一方文化净土。开展20次“扫黄打非”集中行动,办结行政案卷230卷。查缴非法出版物(音像、书报刊)1897(件、本、张),取缔流动书摊82家。召开经营者工作会议6次,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780份。对文化经营场所进行安全检查40余次,完成了电子软件正版化安装工作。目前,全区27家印刷企业,109家网吧、22家图书零售、8家歌舞娱乐场所、10家民营演出团体正常运转,秩序良好。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长期坚持举办的各类文化惠民活动,既丰富了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也推动了梁园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

  ■ 文艺创作结硕果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梁园区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文艺创作繁荣发展,地域文化特色彰显。全区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文艺作品,我区文艺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反映解放村党委书记乔彬带领全村干群艰苦创业、务实拼搏的先进事迹的电影《豫东汉子》搬上荧幕后,观众普遍叫好。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题材创作的大型现代豫剧《家和万事兴》已经过剧作专家研讨,正在作曲和排演。以豫东平原花鼓戏为型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豫东花鼓》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以“送药哥”姜德强、江正祥千里送药救陌生人的事迹创作的豫剧《枯木逢春》已上映。创作了反映高铁建设的小品《搬家》。根据“区优秀共产党员”、 原王楼乡党委书记林士军同志的生平事迹,以文艺作品表现形式,创作了方言剧小品、唱词、报告文学和微电影。编辑出版了《锦绣梁园》、《希望梁园》、《风华梁园》、《梁园逸韵》、《风雅梁园》、《中国梦梁园情》系列丛书等反映梁园文化、梁园发展成就的作品……这些艺术作品既反映了我区文化特色,也呈现了梁园文化的勃勃生机。

  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五年来,创作生产了多个文化艺术精品。《主席的睡衣》荣获 “中国梦·百姓情”文艺作品剧本一等奖。 长篇小说《汉武王朝》和剧本《孔明拒谏》,分别获得市新世纪优秀文艺作品长篇小说奖与戏剧剧本奖。歌曲《商祖颂》入选市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央视11频道“跟我学”栏目录播了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刘忠河的“打金枝”唱段,亲率4名弟子参加了梨园春专题节目——“名师出高徒”的录制。四平调的代表剧目《小包公》抗争一折和《回龙传》王华买父一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7套(CCTV-7)2013年度“春耕行动”大型公益活动走进梁园直播演出。我国唯一的一家个人发明艺术馆“邓申义发明文字艺术馆”开馆,市民可免费参观邓申义40年来的100多项发明专利,100余幅书画精品和多幅方块英文长卷。

  明月生诗情,盛世出华章。梁园区正迎来文艺作品创作的新高潮。这些文艺活动不仅普惠了城乡居民文化生活,繁荣着梁园的文化事业,也正以昂扬向上之势走出河南,走向全国。

  ■ 文化遗产留住根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气象。梁园区积极推进国有剧团文化体制改革,改制后的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活力迸发,复排了四平调传统剧目《梅香》,对四平调传统剧目《访蓟州》、《回龙传》、《小包公》(三部)、《陈三两爬堂》的剧本和曲谱进行了整理、加工、提高。包括整合后的原商丘市豫剧二团也在河南、河北、安徽、山东、山西等周边省市演出千余场,带动了全区戏曲演艺事业的发展。

  文化旅游发展提质增效。“十二五”期间,初步形成了以三陵台、清凉寺、老君台、观音寺四点为一体“古梁园”文化旅游线路,以天沐湖、AAAA级国家森林公园、天泉湖湿地为一线的生态旅游线路和贯穿双八镇毛主席视察黄楼纪念馆——双八镇代庄草莓基地——刘口乡西刘村等伟人驻足的红色旅游线路。塑造了“中国旅游的发源地”、“ 三百里梁园”等文化旅游品牌形象。五年来,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87.8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5351.3万元,旅游业正逐渐成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推动点。

  保护文化遗产,守护本土文化源头。“十二五”期间,我区启动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进一步梳理了我区的“文物家底”,对全区28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安全大检查,徐堌堆汉墓群被定为“国保”, 清凉寺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沈鲤墓、蒙墙寺、“毛泽东主席塑像”进行了维护与维修。利用“国际古迹遗址日”、“国际博物馆日”,向群众大力宣传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增强了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十二五”期间,非遗项目《豫东坠子》列入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9个项目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5个项目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7人确定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举办了20余场次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四平调的专场文艺展,并多次深入乡村进行展示、传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被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十二五”时期,梁园区文化建设工作花红果硕,亮点纷呈,书写了一个个动人故事;“十三五”时期,也必将一路高歌、阔步前行,谱写出更加绚丽、更加动人的华彩乐章!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址:中国河南省商丘市归德南路6号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