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2016年4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申甘林带:黄沙上的绿色明珠
黄河故道生态走廊探访全媒体报道组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村民利用申甘林带丰富的林下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生态养殖。 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崔 坤 摄
  黄河故道生态走廊   全媒体探访示意图

  如果说民权是镶嵌在黄河故道上的绿色明珠,那么申甘林带就是镶嵌在民权的绿色明珠。作为民权县“两园一廊”生态建设中的黄河故道国家生态公园,申甘林带给民权带来的不仅是一弯绿洲,更是一种“敢叫天地换新颜”的性格,是林带庇护下的生态和谐,是艰苦与幸福在历史中的更迭。

  听风闻香读一段故事

  春夏之交的一个午后,我们徜徉在申甘林带的绿色海洋里。在这片西起程庄镇的申集、东至绿洲办事处的甘庄,东西长24公里、南北最宽处约4公里,面积达6.8万亩,林木蓄积量1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0%以上的人工防护林里,我们放松心情,寻找着深藏在林带深处的“秘密”。

  午间阳光正好,道道金光照射在枯黄的落叶和野草上,照射在绿色、黄色和红色的树叶上,照射在爬满了绿苔的树皮上。阵阵微风吹过,头顶参天的大树仿佛戳到了白云,连缓缓地摆动都显得那么的庄严。

  正值槐花盛放的季节,不用认真去嗅,就能在空气中闻到香甜的花香。不要动,不要去踩那些沙沙作响的落叶,认真去聆听,可以听到蜜蜂们嗡嗡的振翅声。

  在如此安逸和美妙的环境下,我们很难想象在半个多世纪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飞沙漫天的景象。

  “新中国成立以后,勤劳伟大的民权人民就开始了改变命运的战役。那时,我的父亲就参与了营建林带的战役。”民权林场申集分厂厂长赵思红说,“如今,我服务林子也有几十年了。我的孩子已经是一名森林公安,继续服务着这片林带。”

  60多年来,如赵思红这般一家三代人都服务林场的家庭,有太多太多了。这些人,如林场更替的树木一般,保持着一种坚守,只为这片沙土地上的绿洲。

  我们问了赵思红一个简单的问题,申甘林带里大概有多少棵树?赵思红想了一想,说这个算不清楚。我们只能根据赵思红提供的数据大概算一算:按照每3平方米种一棵树的标准,申甘林带6.8万亩林地上大概有1100多万棵树。

  1100多万,已经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这个概念能够给予我们的直观感受,就是清新的空气、满目的爽朗以及对民权人民与恶劣环境斗争的敬佩和感激。

  思古怀远感一方变迁

  从申甘林带内蜿蜒的公路上驱车向西走,我们来到了申甘林带的西起点——程庄镇的申集村。说起当年林带形成之前的日子,申集的年轻人甚至是中年人,都是完全没有概念的。该村党支部书记申子元告诉记者:“听村里的老人讲,当年村里人吃饭,是一口沙土一口汤。村里的地不是沙地就是盐碱地,根本种不出多少东西,人们吃不饱不说,村子在风沙的推动下,都得好几年一挪。”

  俯下身子,抓起一把沙土,记者才能将申子元的话在脑中稍微印证一下。而从我们眼前的一排排塑料大棚、一列列花木植被中,我们是很难相信申子元的描述的。

  也许是怕了当年的风沙,整个程庄镇已习惯了种植树木,就连其支柱产业也是与种树有关。如投资450万元在申集村建立的600余亩绿化苗木基地,如刘庄村的支柱产业就是种植法桐、栾树、女贞、白蜡、国槐等,再如史庄村建立的400余亩花卉苗木基地等。目前,整个程庄镇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就有2万余亩,平均每亩年经济效益在5000元以上。

  在程庄镇的一片绿色之中,藏着一个有1000多年历史的村子,该村名为江村,据说村内80%的人都姓江。在历史上该村出过一位名人——南朝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的江淹,“江郎才尽”的典故就出自其身。

  我们来到江村的时候,这里的江氏祠堂正在整修。已经79岁的江氏族长江洪德面向祠堂里供奉的牌位说:“江氏一族在此繁衍千年,秉承祖先教诲,形成了以‘爱国、守法、孝顺、友恭、敬长、睦族、重教、守信、勤俭’为核心的族规。”

  在祠堂外,还有一口“三套井”。据说此井经历过3次风沙的掩埋,每次被挖开后都会重砌井口,故名“三套井”。“这口井在20多年前被埋,至今都没有再挖开。”江洪德说,“我小时候还吃过这口井里的水,很甜。现在家家都用上自来水了,也就没人想着再把井挖开了。”

  谈天说地听一个知识

  申甘林带南侧的野岗乡,因白皮酥梨而闻名。

  野岗原来名叫野鸡岗。据传,当年黄河未改道时,有一年发大水,洪水泛滥,只有一处土岗没有被淹没。因土岗上有一野鸡,故被逃难至此的人称为野鸡岗。上世纪80年代,野鸡岗更名为野岗。

  在野岗乡张庄村,记者见到了连方成片的梨树种植区,树下种着三樱椒等经济作物。据介绍,野岗乡原来很大面积的土地都是盐碱地和沙土地,很难种植庄稼,只能种植耐旱的梨树。而野岗乡种植梨树的历史,也已近百年了。目前,野岗乡有梨树种植面积1.2万亩,覆盖张庄、平岗、孟庄、朱庄、郑东等几个村。

  当记者来到张庄村村民韩爱歌的梨园时,他正在梨园里忙碌着。“我在这里种梨树已经有20多年了,我们这里的梨很好卖,不到中秋节基本都能卖光。”韩爱歌说,“每到出梨的季节,收梨的小贩就在梨园外面的公路上排起了长队。我这7亩地,每年能有四五万元的收入吧。”

  不要以为野岗的土地只能种植生命力顽强的梨树,在野岗乡户庄村还有一处占地1.5万亩的高标准粮田。在这个季节放眼望去,小麦在春风中掀起阵阵绿色的麦浪,煞是壮观。

  至此,一个问题就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记者的脑中了,为什么同样是在黄河故道南侧,一个乡镇却可以有土质不同的两类土地呢?

  “在故道边,有‘急沙慢淤’之说。也就是说,在发洪水的时候,水流急的地方,如决口处,最后沉积下来的多是沙土。而在水流相对较缓的地方,如滩区,最后沉积下来的就多是淤泥。”该乡党办主任刘仙道介绍说,“沙土保水性差,适合种植梨树、花生,而淤泥地土质肥沃,就适合种粮食了。”

  在返回林带的路上,我们经过了一段铁路,据说是当年的老野鸡岗车站。虽然车站早已没有了,但是看着安静的陇海铁路和头顶高大的郑徐高铁,在这个新老铁路的交会点,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更迭。

  (执笔: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祁 博)

  策划:郭文剑

  统筹:宋圣英 张浩哲 孙克东

  执行:闻 力 秋 影 李艾凌 袁正建 吴 涛

  靳文庆 李瑾瑜 傅 青 魏文慧 闫鹏亮

  美编:苏新诗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址:中国河南省商丘市归德南路6号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