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故道逢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2016年5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故道逢春·“东和环保杯”黄河故道生态走廊探访聚焦之宁陵段
宁陵:梨乡故道别样情
黄河故道生态走廊探访聚焦全媒体报道组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孔集乡李庄村的百年老柿园似乎在向人们讲述着故道的沧桑巨变及厚重历史。 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崔 坤 摄
  如今的黄河故道宁陵段有大片良田。   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魏文慧 摄
  位于黄河故道的柳河镇成楼新村。   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魏文慧 摄
  孔集乡依托黄河故道滩区发展现代观光农业,现有千亩葡萄大棚。   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崔 坤 摄
  世世代代生活在黄河故道的群众从故道大堤旁经过。   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崔 坤 摄
  家住黄河故道的柳河镇农民在古宋河旁放羊。   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崔 坤 摄

  说起黄河故道,印象中总是与水不可分离,水把这一条故道串在了一起。

  4月25日,商丘报业全媒体报道组来到梨乡宁陵,许多人一时有些迷茫,这没有水库、仅有两个乡镇的黄河故堤,到底能不能探访到“活鱼”?然而,惊喜往往更令人激动。虽然没有水库,我们却在宁陵发现了黄河与宁陵甚至商丘的渊源;虽然没有林场,我们却在宁陵发现了百年老柿园;虽然没有太多的乡镇,我们却发现了初具规模的生态观光农业……

  桃园关上话治黄

  “微风细雨过桃园,兰溪幽境缓春帆。桃花尽日随流水,渔船隔烟伴云闲。”历时一年,多次骑车寻访桃园关的历史后,宁陵县史志办主任马学庆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来描绘当时桃园关的风情。据史料记载,“桃园春帆”曾为古宁陵十景之一。

  时过境迁,黄河改道后,昔日盛景不再,然故堤仍存,似乎在向后人讲述那曾经的沧桑岁月。

  4月25日下午,全媒体报道组从宁陵县柳河镇出发,沿黄河故堤向东行4公里,来到了堤南的一个村庄——桃园关。如今,3000多人的桃园关村与其他村庄并无太大差别,只不过尽享百年故堤带来的生态美景。宁陵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亚光告诉我们:“让宁陵‘百科全书’马主任给我们介绍一下桃园关的故事吧!”

  谈及桃园关的故事,马学庆还真是滔滔不绝。桃园关以张姓居多,因建村时就与张姓人有关。宋元时,张姓人世居宁陵城西北的逻岗。明代初某天,张氏有两只鹅突然飞至今桃园关一带,张氏骑马追赶至此,看到河堤上桃树成行,桃花含笑,景色美不胜收,宛若桃花源,于是决定在此安家落户,迁张氏一支建村,名桃园村。建村时,黄河从村北河道内流过。明初,因桃园村地处黄河关津要冲,朝廷在此设关卡,并置巡检司,“桃园关”这个名字由此而来。

  “南堤到北堤,四十五里地”,这是桃园关堤北当年黄河河道宽阔的气势,村民都是乘船往返于堤南和堤北。70多岁的老党员张家柱介绍,新中国成立之初因常降大雨,大堤河道内的水伸手可及,村民都经常在堤上用河水洗脸、洗衣服。

  清咸丰五年黄河改道后,宁陵境内黄河故道西接民权县,东连梁园区,途经柳河镇的北宋、二堡、堤湾、五堡、桃园关五村委会和孔集乡的蒋堂、小孔集、商堤口、尤庄等4村委会,全长约15.5千米,大堤高9—13米不等。

  今宁陵县城北距黄河主干道最近处约70公里,可以说黄河对宁陵无任何影响。但在整个黄河南泛期(1128—1855年),宁陵城位于开封、商丘、淮阳三角区的范围内,是黄泛平原受黄河影响较为深重的地方之一。据统计,在黄河南泛期间,宁陵县黄河决溢次数达到18次,决9次,泛溢9次。桃园关一带,正是宁陵境内黄河极易决口处。

  如今,曾经的苦难早已远去,留下的是绿树成荫的故堤以及大片良田。以前大堤上荒草丛生,不利于防风固沙,政府就鼓励和扶持村民在大堤上种植果树、花草。如今,柳河镇桃园关、堤湾等很多村民都分段承包了大堤。

  每逢百花盛开的时节,沿故堤而行,花红柳绿,郁郁葱葱,成片的树木仿佛一道绿色屏障守护着这方百姓。

  “大水不淹宁陵县”

  探访黄河故道宁陵段,报道组听到了很多历史传说、民间事故,而数“大水不淹宁陵县”与“栗大王”的故事与黄河联系最为密切,并且妇孺皆知。

  作为史上黄泛区的宁陵县,至今仍保存有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栗大王庙。据史料记载,栗大王庙当时建成后坐北朝南,面积1.5公顷,雄伟壮观。而今,栗大王庙仅余几间破旧的房屋,已难寻往日风采。

  “栗大王”在宁陵民众的心中一直是“大水不淹宁陵县”的保护神,而非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其实,“栗大王”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为山西浑源人栗毓美,他曾任宁陵县令。栗毓美一生最大的功绩是治理黄河。栗毓美到任时,宁陵正遭黄河泛滥,墙倒屋塌,人畜死亡无数。面对汹涌的决口黄水,栗毓美毫不畏惧,他脱下官袍,身着便衣,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到决口处查看险情,并果断决策,带领民众用杉木杆串铁锅一举堵住了狂荡不羁的黄河决口。河水过后,他一面上书朝廷豁免钱粮,一面组织群众疏通河道,整修农田,使百姓的生产生活很快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栗毓美在宁陵任职将近三年,他体察民情,治水有方,后被调任河东河道总督,主持豫、鲁两省河务。栗毓美去世后,宁陵人民为感谢他的治黄功劳和做出的丰功伟绩,拜他为“大王(河神)”,在县城东关为他修建了栗大王庙。说来也巧,自建栗大王庙后,黄河水再也没有淹过宁陵县。

  黄河在宁陵境内流淌500余年,其间在沿途留下了很多与之相关的地名,其中以“堡”命名的村落便很多。如今,在柳河镇、孔集乡的黄河故道边便有“二堡”、“五堡”、“八堡”一系列以数字命名的“堡”村,在与宁陵不远的民权县孙六镇有“六堡”村。

  在宁陵地名中,除了“堡”,柳河、孔集两乡镇还有一些直接缘于黄河的村名。如柳河镇的辘轳湾村、堤湾村、韩道口村、桃园关村,孔集乡的刘堌堆村、商堤口村等,这些村名直接反映了黄河在宁陵境内的故址、堤坝、渡口及溃泛、治理等情况。

  滩涂变身聚宝盆

  人间芳菲四月天。正值春暖花开时节,但在孔集乡秧红有机葡萄庄园内,60亩的葡萄大棚内,翠绿的葡萄已如花生豆般大小,一串串挂在枝头犹如翡翠。孔集乡党委书记刘江介绍,全乡依托黄河故道滩区发展现代观光农业,现有千亩葡萄大棚,宁陵县今年计划在该乡组织葡萄采摘节。通过发展有机葡萄种植,当地群众每亩收入约2万元。

  在刘江的陪同下,我们来到紧邻葡萄大棚东侧的尤庄村。夕阳余晖下,群众正在500亩果蔬种植基地劳作,一派生机盎然。这是宁陵县福贵多农业种植合作社的种植基地,该合作社与河南福润食品合作,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订单农业,种植了西瓜、葡萄、草莓、花菜和土豆等,再返聘农民种植果蔬,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黄河故道留下的宝藏,不仅仅是现代农业,还有百年老柿园。过故堤北行约数里,孔集乡李庄村的百年老柿园映入眼帘。那一棵棵粗壮的柿树,那一个个古老的传说,都似乎在向人们讲述着故道的沧桑巨变及厚重历史。

  步入老柿园,立即感觉温度下降,春风满面之中倍感凉爽。数个儿童穿行在百年柿树下,时而追跑嬉戏,时而你躲我藏,分明把老柿园当作了游乐场。而他们头顶的老柿树,仿佛就是一个个慈祥的老者,那盘根错节的枝干就像一张保护伞,守护着他们。

  “别说我不知道老柿树有多少年了,就连我们村的百岁老人也不知道。”与百年老柿树相比,李庄村35岁的党支部书记王秀成更显年轻。他听老人讲,曾经村里有南北两个老柿园,约百亩,如今只留下百余棵,十分遗憾。现在,村民对老柿树都很有感情,没人再破坏老柿树,县乡政府部门也开始保护老柿园。

  对百年故道钟情的不仅仅是当地群众,还有来自北京的客人。在310国道北侧、古宋西侧,数百亩的现代观光农业正在建设,一座小桥与东侧的柳河镇成楼新村相连,一个现代化的新农村展现在眼前。

  去年六月,在朋友介绍下,北京汇科园养殖有限公司老总张有良来成楼村考察,被故道生态深深吸引,当即决定投资两千多万元做现代观光农业,先期流转并平整了400亩土地,现已初具雏形。

  “正是这里的生态环境吸引了我,我已经在村里购买了房屋,我现在就是宁陵农民。”拍着两手泥土,张有良憨厚地笑着说,你们现在来的有点早,再有两年我的“两园计划”就完成了,将在这里打造一个菜园子、一个果园子,河里养鱼,水面有鹅,坡上有树,春有花看,秋有果吃。

  梨乡宁陵今胜昔,故道景色更迷人。百年故道与梨乡宁陵一道,恰逢最美的春天,故道那别样的风情,将会成为梨乡最美的风景。

  (执笔: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高会鹏)

  

  策划:郭文剑

  统筹:宋圣英 张浩哲 孙克东

  执行:闻 力 秋 影 李艾凌 袁正建 吴 涛

  靳文庆 李瑾瑜 傅 青 魏文慧 高会鹏

  美编:苏新诗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址:中国河南省商丘市归德南路6号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