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梁 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下一篇 4 2017年3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梨花风起正清明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前天,有朋友发来微信,说由于天气的原因,原来拟定的梨花节开幕日期推迟三天,微信圈里的朋友相互转发着,做好了赏花的准备。而我却想起了一句“梨花风起正清明”的古诗,但不知道作者姓名及写作缘由。翻阅厚厚的唐诗、宋词资料,才知道作者名叫吴惟信,是今浙江吴兴人。南宋后期诗人,诗名为《苏堤清明即事》,全诗四句: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苏堤、南宋、清明……几个关键词,激起了我探寻老苏脚步的欲望,唤起一丝关于苏堤的记忆。去年国庆假期游西湖时,曾在苏堤上见到过一块石牌,上面是著名书法家沙孟海题写的繁体“苏堤”二字,石牌的背面有一段文字,字迹斑驳,当时被我摄入镜头,需要放大了才能看清:“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轼任杭州知州,征用民工疏浚西湖,以湖中淤泥葑草筑成长堤,全长2.8公里,人称‘苏公堤’,以志纪念。全堤自南而北筑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故历代又有‘六桥烟柳’、‘苏堤春晓’之称。”当时因为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实在无法细细品味苏堤上的风景,只有用匆匆的脚步与苏堤做一短暂的相会。

  “梨花风起正清明。”吴惟信写诗与苏轼修堤的时间相距不过百年,他的《苏堤清明即事》的苏堤,才是真正的苏堤,而后来,苏堤又经过多次修补,今天游人所见的苏堤,早已不再是苏东坡修筑时的模样。在苏堤的一侧也有一条“杨公堤”,据说是明代弘治年间杭州知州杨孟瑛,将部分疏浚西湖的淤泥用于补益“苏堤”所形成的。也就是说,今日“苏堤”之美,并非出自苏东坡一人之手。尽管如此,还是应了现代诗人臧克家的那句诗——“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到了傍晚,踏青游湖的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这首诗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全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作具体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词语稍作点染,就衬托出无限春光。作者不从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促人去展开联想。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无限春光使人流连忘返。就像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所描绘的那样——“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被压抑了一天的黄莺,又受了游人情绪的感染,当它成了绿树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

  令人长知识的是这里的“梨花风”为二十四番花信风的第十七番,古代认为从小寒至谷雨节气期间,有二十四番信风应花期而来。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但不知今年的春风为何凉意劲吹,看来还要春捂几日,而清明的时日越来越近了。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址:中国河南省商丘市归德南路6号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