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致敬商丘古都城大型探访聚焦特别策1/2017-04/05/05/2017040505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2017年4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赵宋南京应天府的兴衰往事
——“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大型探访解析之宋元篇
撰文/记者 祁 博 摄影/记者 邢 栋 文化顾问/王良田 蒋友亮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复建的应天书院
  归德府文庙内的古皂角树
  清凉寺
  包公庙
  本文作者与文化顾问在应天书院探访交流   本报记者 崔 坤 摄
  制图:苏新诗

  兴衰交替是历史的规律,饱经沧桑是商丘的容颜。自唐代安史之乱的重要战役“睢阳保卫战”之后,遭受重创的商丘失去了昔日的荣光。在此后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商丘如汹涌波涛中的一片落叶,在五代十国的更迭中努力擦拭着身上的创伤。

  冥冥之中,商丘在等待一个人,等待一个能让乱世终结,一个能让商丘再次辉煌的人。在正史的记载中,这个人在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的夏天来到当时被称为宋州的商丘。他,就是赵匡胤。

  在此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赵匡胤以宋州为根据地,开大宋一朝,史称“北宋”。

  龙潜之地,文昌物茂,这些让商丘从历史的看客再次成为历史的书写者。在168年的时间里,作为北宋重要的城市,商丘向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输出了浑厚的思想和丰富的文化。

  如今,商丘依然保留和流传着很多与宋朝有关的景点和传说故事。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古老的商丘,穿越到千年以前,去感受赵宋南京应天府“车徒之轚(jí)互,冠盖之络绎”的繁华,去品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源起。

  帝业肇基开北宋国祚

  初春三月是个美丽可爱的时节,它的色彩温暖而湿润,刚刚抽芽的柳条已经露出薄嫩的绿色,更别说粉色的桃花和杏花了。在这个时候,让我们进入商丘古城东门,走过被历史冲刷得一片油亮的石板地,一路西行大概100米,就能看到归德府文庙的红墙斗拱了。一步迈入文庙院内,可见桃花和杏花开得正热闹。

  文庙,是祭奠孔圣人的地方。不过,我们来到文庙看的却不是那悬有“时中立极”匾额和孔子画像的大成殿。另辟蹊径,上拱桥穿泮池,来到大成殿前往东拐弯,不用踏上面前这条曲径通幽的小路,我们就可以看到那株似升龙般苍劲张扬的古皂角树。这棵树,比始建于元朝有700多年历史的文庙还要年长300多岁。在春意盎然的院子里,这棵仍然枯黄的皂角树显得单调而惆怅。但是,它背后的传说却久远而多彩。

  这棵古树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整棵树的树皮都炸裂开生长,中空的树干甚至能藏人。在古树前的石碑上写有这样的故事:公元959年,赵匡胤到宋州任归德军节度使时,曾在此拴马。马儿在树皮上啃了几口,此后过千年,古树就长成这个样子了。

  赵匡胤龙潜于商丘之时留下了很多传说,文庙内的古皂角树只是其一。

  还有一则传说,说赵匡胤投奔后周开国皇帝郭威时,在商丘古城南25公里的高辛镇帝喾陵占卜,占卜的结果是能当皇帝。大喜之下,他又来到火神台上的火神庙占卜,结果竟也是如此。似乎无处安放内心的激动,赵匡胤竟在火神庙里酗酒大醉,睡了一觉。后来赵匡胤开宋称帝,大修帝喾陵,似应验此传说。

  再有一则传说与商丘古城西北10公里处的清凉寺有关。在如今立于清凉寺鼓楼北侧的石碑上有记载:“宋赵太祖未龙兴之年为归德节度使,曾避暑于此。”在避暑的时候,嗡嗡乱叫的蚊虫打扰了赵匡胤的清净,于是他就呵道:“如此扰人清静,岂有此理,不能让人清凉清凉吗?”于是蚊虫一哄而散,此后盛夏酷暑,清凉寺凉风轻拂,再无蚊虫骚扰。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北汉结契丹入寇,命(赵匡胤)出师御之”,贺岁大剧《陈桥兵变》华丽“上映”,赵匡胤开国称帝,定都东京汴梁,建立大宋王朝。因宋州是赵匡胤的龙潜之地,所以“诏定有天下之号曰宋,因所领节度州名也”。

  宋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宋州升格为“应天府”,取“顺应天命”之意。后于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又诏升应天府为南京,与西京洛阳、北京大名共为北宋陪都。

  既然成为陪都,就该有个陪都的样子。据《宋史》记载:“大中祥符七年,建应天府为南京。宫城周二里三百一十六步(《归德府志》记载为:周二里三百六十步)。京城周回一十五里四十步。中有隔城,其东又有关城。”这个规模,比如今的明清商丘古城大了不少。

  商丘“南控江淮,北临河济,彭城居其左,汴梁连其右,形胜联络,足以保障东南,襟喉关陕,为大河南北之要道”,自古就是重要的“流通节点城市”,随着宋时政治地位的提升,城内繁华可见一斑。清初朱彝尊曾这样描绘北宋时的商丘:“车徒之轚(jí)互,冠盖之络绎,妖童光妓自露台瓦市而至。乐府之流传,朝倚声而夕勾队于照碧堂上。”《宋会要辑稿》称:“实一方之都会。”

  终于,经过半个世纪的休养生息,历经沧桑与伤痛的商丘再次焕发出澎湃活力,站在了时代的制高点——人口激增、农业发达、手工业兴盛、商业蓬勃。

  随着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商丘的文化教育事业也逐渐繁盛了起来。

  在应天府升格为南京后一年,也就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个将会影响北宋乃至此后整个中国文化、思想、教育发展的年轻人,结束了他在应天府书院苦读的五年时光,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这个人,名叫范仲淹。

  俊采星驰书盛世繁华

  从商丘古城南门出来,沿着中心大街边走边看,两边皆碧湖,满眼尽春意。不觉走过“商丘古城”牌坊下,后向东转,再步行五六百米,我们就来到古城南湖的东南角了。这里,复建有被誉为北宋四大书院之首的“应天书院”。

  上拱桥,过小溪,两边杨柳依依;思往昔,追古人,默念“天下己任”。穿过悬有用瘦金体书写的“应天书院”门匾的大门,就可以看到书院的大殿“崇圣殿”了。殿内安静庄严,中有孔子像,左右又有孔子弟子的塑像。大殿左右两侧有配殿,为应天书院和范仲淹纪念堂。大殿之后有一小殿,为应天书院大讲堂。除此之外,皆是草地或空地。虽然目前看来,复建的应天书院的规模与历史上“为屋150间,聚书1500卷”的盛况还有不少差距,但是书院内随处可以感受到的范仲淹“心怀天下”的气息,却也容易使人耳边出现朗朗书声的幻听,似置身于北宋那个群星闪耀、俊采星驰的年代。

  北宋应天书院发迹于后晋宋州虞城邑人杨悫(què)创办的“南都学舍”,后经过戚同文、曹诚、戚舜宾等人在学院思想和规模上的发展,至宋真宗时,学院已由“私学”升为“官学”,真宗皇帝赐额“应天府书院”,为“州县置学之始”,大有执天下书院之牛耳的气魄。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23岁的范仲淹到应天书院就读,《宋史范仲淹传》记载,他在应天书院“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于是,才有了欧阳修在《范公神道碑铭》中写到的:“(范仲淹)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孝悌忠信”的坚实学术基础。

  经过了五年的刻苦攻读,范仲淹终于学有所成。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进士,出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开始踏上仕途。后来,他迎娶了应天府楚丘李氏,并将母亲接来照料。至此,范仲淹将家彻底安在了商丘。

  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范仲淹为母守丧而退居应天府,受当时南京留守晏殊之聘,掌应天书院两年。在此期间,应天书院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仁宗年间被誉为“德高天下”的大儒孙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在执掌书院期间还写下了《上执政书》,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其改革思想在此初步形成。他在应天书院两年的执教生涯,也为庆历年间的新政做了人才和舆论上的准备。

  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以范仲淹为主导的“庆历新政”开始,是年,应天书院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范仲淹“庆历新政”中提出的“精贡举”改革的“试点单位”。这一荣耀,使应天书院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被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可以说,应天书院是范仲淹政治、文化、教育思想诞生与发展的摇篮,也是他改革的阵地。应天书院成就了范仲淹,范仲淹也成就了应天书院。范仲淹后来为应天书院题写的《南京书院题名记》中提出的“博涉九流百家之说,有忧天下之心”的思想,可以说是《岳阳楼记》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发端。范仲淹的文化和教育思想为北宋“儒学复兴”运动指明了方向,扭转了五代遗留下的道德节义严重缺失的士风,为北宋文化思想的复兴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得益于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在北宋时的陪都地位,得益于应天书院和范仲淹,北宋时期,商丘的文化教育发展迎来了历史高峰。如孙复、石介、郭贽、傅求、赵瞻、郑雍等人先后到应天书院求学。孙复、石介通过在应天书院的学习,成为了北宋的巨儒名臣,“宋初三先生”,他俩就占有其二。据《宋史》记载,北宋期间,应天府出的进士有记录的就达30多人。

  在那个时代,商丘还培养出了“诗豪”石延年,在北宋政坛、文坛皆有建树的宋痒、宋祁兄弟,被朱熹赞誉“著书满家,足以传世,亦足以不朽”的哲学家程迥,以及医学家王怀隐等人。

  兴亡轮回续不断文脉

  北宋时商丘的辉煌后多毁于战火和水患,如今我们能够看到的北宋实物已经不多,我们多只能通过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在大脑中勾勒其辉煌。

  这其中,有一幅画却可以非常直观地反映出北宋时商丘的繁华。这幅画名为《睢阳五老图》,创作于北宋年间,是北宋时代五位重臣杜衍、王涣、毕世长、冯平、朱贯退休后的肖像画。五人退休前或是“总理”级别的领导,或是“部长”级别的大员。五人本不是商丘人,退休后纷纷选择在商丘养老,并组成“五老会”,赋诗论文,长寿而终。这就反映出当时的商丘不仅政治、经济、文化繁华,其环境也十分优美,是一座美好的宜居城市。

  说过了繁华,再说一则与“灾害”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包拯。在睢阳区有一个镇名为包公庙镇,位于商丘古城南约30公里处。这个镇在北宋时被称为永定乡。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是大旱之年,包拯视察灾情路过永定乡,发现了欺压百姓的“南霸天”,将其绳之于法。同时,他要求地方乡绅富豪开仓放粮,解百姓之困。庆历七年,当地百姓感念包大人,修建了“包公庙”,永定乡也最终成为了“包公庙镇”。此后千年,包公庙虽多有损毁,但都能在原址上复建起来,可见当地人民对包拯的爱戴。

  现在的包公庙有庙门、正殿、左右配殿以及偏房。正殿内有威严的包公像,左右是展昭、公孙策和王马张赵四手下。左右配殿的塑像是两个故事,分别反映了包拯的孝和公。包公庙的院子不大,院内的槐树、石榴树与院中间的小亭显得相得益彰。

  有丰年就有灾年,这是自然规律;有繁华就有衰落,这是历史必然。时间终于来到了公元1126年,这一年,对于北宋,对于中国历史来讲,都有一个沉重的年号:靖康。

  公元1127年,靖康之耻,北宋徽钦二帝以及大量王公贵族被南下的金军俘获而走,中原财富被洗劫一空。当年5月,徽宗的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登基称帝,年号“建炎”,重新延续大宋国脉。商丘,迎来了其在宋朝历史上最后的辉煌。

  明嘉靖《归德志》载:“幸山,南关外,旧传宋高宗(赵构)即位之所。”现在来看这个地方,应该是从商丘古城南门出来至华商大道再向南目视所及之处。不过,怎么看,这里都是一片平原,怎么会有山呢?

  明嘉靖《归德志》的解释为,当年舜在十二州封了十二座山,但是商丘这边地处平原地区,没有山可以封。于是“冈阜之高起者则皆山之谓也”,也就是说,比周围高起来的土丘都能称为“山”。

  既然是赵构的登基之所,幸山周围还是颇有气象的,根据记载,幸山及其周围是一大片的“景区”,“景区”内不但有妙峰亭、十二新亭,还有观光亭、望云亭。到了明嘉靖年间,在赵构登基所筑之坛上,又建了观音堂。

  不过,如此景色当时大概也无人有心欣赏了。赵构在应天府登基不到半年,迫于金兵强大的军事压力,不得不迁都杭州,与金国隔江相峙,史称“南宋”。随之,金军大举过境,应天书院就是在这次战乱中被焚毁的。

  公元1132年,金朝扶持的伪齐皇帝刘豫将南京降为归德府;公元1232年,金哀宗将金政权都城迁到归德府;公元1234年,南宋将领全子才收复应天府,宋理宗发布榜文,恢复南京之名;元代初,元军攻陷宋朝南京,改称归德府,治所宋城改称为睢阳。

  从宋州升格为南京,再从南京降级为归德府,从大宋王朝的龙潜之地到国脉延续的关键之所,商丘的身上深深落下了北宋从弱小到兴盛、从繁华到落寞的印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再一次,商丘经历了轮回。如每次轮回一样,这个城市流淌着的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不断的文明血液,使她倒而不灭,遇困而不自弃。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她默默擦拭着身上的伤痛,等待再一次涅槃。而她在宋朝历史中孕育和创造出的辉煌文化,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提供了绵绵不绝的动力。

  延伸阅读

  《睢阳五老图》的下落和应天书院的下文

  《睢阳五老图》的流传:原本于民国时期流出海外,目前存放于美国多个博物馆,其中毕世长画像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冯平和王涣画像现藏于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朱贯和杜衍画像现藏于耶鲁大学博物馆。《睢阳五老图》历经宋元明清几代传承有序,有50余家名人为五老图书写题跋。题跋原为手卷,清代改为册页,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应天书院的后世: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应天书院遭到焚毁。元代应天书院在原址上重建,但发展缓慢。明代后期,睢阳城没于泛滥的黄河水,城址北迁,书院重建于城东门内。明万历年间,归德知府在府城东门内建文正书院,亦称范文正公讲院。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遂改为“归德府中学堂”。中学堂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中学教育阶段,先后易名为省立三中、省立二中、省立商丘中学、省立商丘第一高级中学。1953年年初、高中部分设,后分别发展为商丘良浩高级中学和商丘师范学院。

  

  总策划:王全周

  总统筹:曹月坤 刘道明 王景宇 执行策划:郭文剑 高进

  文字统筹:郭文剑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址:中国河南省商丘市归德南路6号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