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民生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崇尚文明谱写和谐家风
——记睢阳区诚信种植专业合作社李渊华家庭
本报记者 司鹤欣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现任睢阳区诚信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的李渊华是商丘小有名气的农技“土专家”,多年来倾心于红薯良种选育工作。在钻研提高农业技术的同时,他还拥有一个崇尚文明、积极进取、相敬相爱的家庭。夫妻俩互帮互助,儿女热情礼貌、积极上进,老人安享幸福晚年,获得了周围亲友的交口称赞。

  1983年,高中毕业的李渊华回乡务农,并于1986年毕业于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多年来,他坚持与土地打交道,带领乡亲进行科学种植。1993年,他首先引进高淀粉红薯品种(豫薯7号),在本村试验繁育,逐步推广到全区及安徽亳州市、江苏泗县等周边省市,累计推广面积12万亩,总增收鲜薯2580万公斤,总增值1032万元,同时也带动了加工业、养殖业的发展。这一成果获市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

  1995年,他参与市农科所选育的高产早熟红薯品种被首审定命名“豫薯10号”,并获市政府科技成果一等奖。1994—1996年他主持选育红薯高产、高淀粉品种项目,杂交组合68个,产生5260个品系,通过反复试验、筛选,育成了两个红薯新品系“SL—01”“SL—19”,1999年参加省区试、国家区试“一举成名”……

  多年来,他带领农民繁育红薯新品种500万公斤,帮助农民增收650万元。在睢阳区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他建成了全区第一个村级土壤化验室,为农民无偿化验土样680个,搞了30个示范点,完成小麦施钾肥试验,玉米、棉花配方施肥试验等14项,并配合乡农技站指导配方施肥30万亩次,增产粮食470万公斤,增加收入600余万元。他本人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河南省新长征突击手”、 商丘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并于2014年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

  李渊华平时不是扑在地头上就是在外出差,很少有时间照顾家庭。妻子李素芝总是默默地给予理解、支持,从无怨言。她不仅主动承担起全部家务和责任田的管理任务,作为长媳还顾全大局、主动承担起照顾公婆的责任。在她的带领下,李家其他四个弟弟、弟媳也都向她学习,争先照顾老人。一天半夜,同住的母亲心脏病突发,此时李渊华出差在外,李素芝自己将老人送进医院,一忙就是半个月。这期间两岁的孙子又患重感冒,她忙完老的忙小的,医院、家两处奔忙。对出差在外的丈夫,每次打电话她都说家中一切都好,让他安心工作。

  妻子的贤惠和支持,李渊华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只要他有空在家,总是修修补补、忙进忙出。对于孝敬老人、教育孩子,大事小事他都与妻子商量、互相配合,二人互敬互爱互商互谅,成为人人羡慕的模范夫妻。

  在教育儿女方面,夫妇俩都认为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同时率先垂范,为儿女做出榜样。

  在生活方面,李渊华与妻子对物质追求淡泊,不慕新潮、不摆阔气,从不浪费,提倡节约,精打细算。他们经常教育儿女一菜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在两人的潜移默化下,孩子们都是衣着朴实大方,从不大手大脚乱花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夫妻两人对双方的父母都十分尊敬和孝顺。不仅在生活上细心照顾,家中大小事也主动征询老人们的意见,使老人觉得受到重视和尊重,因而心情开朗。

  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一家人和和美美,儿女礼貌懂事、事业有成,成为李楼村远近闻名的模范家庭。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