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虞城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2018年7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黑木耳让俺的幸福路亮起来”
本报记者 刘建谠 通讯员 于战超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种植业结构调整后,俺村基本见不到小麦、玉米了,遍地种的都是果蔬类经济作物,黑木耳是尝试的新品种之一,没想到初试成功,黑木耳让俺的幸福路亮起来。”7月10日,李老家乡刘庄村村民李佰海,看着密密麻麻的菌棒整齐地排列着,巴掌大的黑木耳挤满了菌棒,高兴得合不拢嘴。

  拥有1200亩地的刘庄村历来以传统作物种植为主,散户种植产量低,加上传统作物价格低,村民收入普遍不高。近年来,在县、乡党委、政府引导下,该村积极开展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以精准扶贫合作社为平台,统一规划,积极引进新品种,跳出传统种植模式,种植收益得到大幅提高。“以前他专门收购玉米芯,卖给外地菌棒加工厂,看着人家用玉米芯培育黑木耳赚钱,他就研究培育黑木耳。”正在大棚里采摘黑木耳的村民李献忠,停下手里的活跟记者攀谈起来。

  说干就干,李佰海先去外地学习黑木耳种植技术,回来后通过村合作社流转15亩土地,建起4个黑木耳种植大棚。“刚开始,担心自己技术不过关,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配备标准化硬件设施。”李佰海边介绍边给记者展示大棚里的滴灌、喷灌等设备。“大棚里温度适宜,咋没有蚊虫呢,你们用啥药了?”“可不敢用药,黑木耳是菌类,用药就影响生长了,不过不用担心病虫害发生,种植前期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预防,特别是菌棒的制作十分考究。”他指着大棚顶部悬挂的一个个粘虫板说,这就是黑木耳生长过程中物理除虫的“法宝”。

  据李佰海介绍,自去年种植黑木耳以来,已有88户贫困户参与分红,并聘用本村贫困户在大棚内干活,每人每天60多元工资。“今天来干活的有15人左右,生意好时来干活的人更多,俺不但在这里干活拿工资,黑木耳收获后还能分红,也算这里的小股东了。”村民李新社高兴地说。

  李佰海给记者算起“幸福账”:一个大棚占地一亩半,原来种麦子、玉米,除去成本外,一年最多收入1500元,改种黑木耳后,一个棚一年收入10万多元。采收黑木耳后废菌棒还可以作为肥料还田、喂养生态鱼,有公司专门收购,又是一笔收入。

  在大棚外面规划出来的晾晒区内,正忙着打包的工人朱玉娥说:“别小瞧黑木耳,广东、深圳的客户都抢着要呢,平时自己家也吃这个,味道鲜美,自己种的营养丰富又安全。”

  李老家乡政府负责人表示,该村黑木耳的培育,既拉动了地方经济,又为附近村民增加了就业岗位。

  看着一车车新鲜肥大的黑木耳从大棚里运出来,李佰海心里乐开了花,他指着大棚东边的空地信心满满地说:“这片空地,已经通过合作社流转过来了,准备扩建5个大棚,让更多邻居参与进来。还准备注册商标,打造自己的品牌,让俺这黑木耳销得更远。”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