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下一篇 4 2018年11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沧桑睢阳 忠烈之城
——探析张巡许远“忠烈文化”之源
白 鹏 陈士京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忠烈文化”的源头是沧桑睢阳、忠烈之城,也就是迄今4300余年的商丘城市之源——商丘古都城。 本报记者 白 鹏 摄

  “忠烈文化”的源头是沧桑睢阳、忠烈之城,也就是从帝喾都亳肇始,迄今4300余年的商丘城市之源——商丘古都城。

  一、“沧桑睢阳”沿革与地望

  据《归德府志》和《商丘县志》记载,公元前24世纪,五帝之一的颛顼帝驾崩,高辛氏立,是为帝喾,都亳(今商丘市睢阳区南四十五里高辛镇一带),这是商丘及睢阳城市有史记载之开端,迄今已4300余年。

  帝喾封长子契于商丘之地,是商丘得名之始,《左传》:“陶唐氏火正阏伯居商丘”即此,为商族人之始祖。契(阏伯)的十三世孙汤,在商丘建立了商朝,都南亳(谷熟西南三十里或三十五里,地望在今睢阳区冯桥、坞墙、宋集一带)。商朝覆亡后,周武王封微子于宋,为宋国,以宋(睢阳)为宋国都城,微子乃宋姓之始祖。

  商丘及睢阳设置郡县至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商丘历代曾为国、郡、州、府。商丘古城所在之地作为县级名称仅有三个:睢阳、宋城、商丘县,是秦汉至当今,不间断设置的县级行政区。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砀郡睢阳县,属砀郡,因其位于睢水北岸而得名。汉高帝五年(前202年)改制梁国,属豫州,睢阳为梁国国都。东汉及晋因之。220年,魏文帝裁梁国,置梁郡。十六国南北朝时继称睢阳,为梁郡郡治。隋改睢阳为宋城,是梁郡治所。唐至五代称宋城,为宋州州治。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升宋州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建为南京。

  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金朝所扶持的伪齐皇帝刘豫将宋朝南京降为归德府,是归德府设置之始。元代继为归德府治,明初降府为州,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升州为府,始置商丘县,设归德卫,清为归德府治,并设镇守使署。

  民国年间,商丘县先后为河南豫东镇守使署、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保安司令部等军政领导机关所在地。1948年11月商丘解放后,中共豫皖苏第一地委、专员公署、军分区均驻地商丘古城。1952年,商丘专区党、政、军领导机关迁往朱集(今商丘市梁园区)。1997年,国务院批复商丘撤地设市,同时,撤销商丘县设立睢阳区,行政区划相应调整。2003年,商丘市党、政、军领导机关复迁睢阳区。

  睢阳,地处鲁、豫、皖三省要冲,为中原腹地。古代黄河、济水流经本辖区道口北,南有睢水(通济渠、汴水)穿境而过,所处地位“南控江淮,北临河济,彭城居其左,汴京连于右,形胜联络,足以保障东南,襟喉关陕”。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水系条件,造就了睢阳如此悠久的发展历史。

  从睢阳的沿革史可以看到,睢阳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从帝喾都亳开始,睢阳就已经出现比较大的城市。此地为何称睢阳呢?是因为城市位于古睢水之阳而得名。睢水是一条属于淮河水系的河流,流经淮北平原的中心地区。睢水、淮水、泗水、菏水相互沟通在一起,构成淮北平原地区的水系网,所以睢阳城在很早的时候就出现了。

  千年岁月,沧桑睢阳。睢水、大运河通济渠虽已经淹没,黄河虽已改道。商丘及睢阳城市的历史文化更迭不断,但城市交通区位始终没有太大的变化,一直位于历史上的古睢水之阳(北)。

  二、史上著名御城战回眸

  睢阳向来为豫东重地,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史可考者,自周桓王元年(公元前719年)宋郑之战到1948年人民解放军解放商丘,发生重大的御城战役三四十次之多,小战役不计其数。据《归德府志》和《商丘县志》记载,睢阳古城有数次较有影响的御城战役。

  之一:春秋城下之盟。东周的春秋时期,齐、晋、楚、秦等大国争霸,小国依附大国,以求苟安,大国唆使小国,互相攻伐,战争频繁,周定王十二年(前595年)九月,楚庄王兴兵攻宋,自是年秋至次年5月,围城九个月,薪尽粮绝,宋国城内“析骨为炊,易子而食”,楚军粮草亦尽,宋将夜入楚营,会见楚军主帅,双方订立盟约,楚国撤兵,宋军围解。

  之二:西汉平定七国叛乱。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七国国王联兵反叛,时分封在睢阳的梁孝王刘武,坚守睢阳,对叛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多次打退叛军进攻,吴楚叛军在睢阳城下相拒三月,粮尽兵疲,最后一战而败,刘濞、刘戊被部将所杀,七国之乱最终平定,梁孝王刘武起到了决定作用。这次战争沉重打击了割据势力,维护了汉王朝的中央集权。再加上窦太后对刘武的宠爱,才有了中国历史上传唱千年“三百里梁园”的佳话。

  之三:东汉光武伐梁。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当年十一月,刘永亦称帝于睢阳(刘永当时为梁王),这样刘永就成了同刘秀争夺天下的主要对象之一。建武三年(公元27年)刘秀率部攻打梁军,并围困睢阳。睢阳被攻百日,城内粮草断绝,刘永弃城出走,不久被部将斩首,汉军占领睢阳,刘永想以睢阳称霸天下的梦想最终破灭。

  之四:唐代睢阳之战。睢阳之战是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叛军为了打通睢阳南下江淮,派大将尹子奇率兵13万夺取睢阳。 睢阳太守许远求助于雍丘(今河南杞县)防御史张巡。张巡自宁陵率兵3000进入睢阳,合兵6800人,在睢阳人民支援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睢阳之战。张巡负责军事指挥,许远负责后勤保障,战斗连续16昼夜,毙伤叛军2万余人,守军士气大振。张巡等坚守了10个月,大小战斗400多次,杀敌12万多。其间,城中的战马、麻雀、老鼠、树皮、草根、纸、茶等能吃之物全部吃光,兵士仅余400人,终因饥饿、疲惫至极,无力再战,城池沦陷。张巡、许远及南霁云等将土被俘后骂敌不绝,英勇殉国。睢阳之战以少胜多,阻住了安史叛军的南下,保全了江淮,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大功。睢阳之战,宋州经济受到极大破坏,在战后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经济仍很凋敝,人口难以恢复,《全唐文》记载:“自东都至淮泗,缘汴河州县,自经寇难,百姓凋残,地阔人稀,多有资贼。”城破时,城内仅有的四百居民也全部被叛军屠杀,至此,原城内所有官兵和居民全部死亡,无一幸免,无一人投降。

  之五:明末闯王两破归德。据史料记载,明崇祯八年(1635年)三月,李自成和张献忠率义军数万,围攻归德城,归德府的明军依仗城池坚固,广设炮火,展开固守,一连几天,义军仅攻破城郭,难近城堡却伤亡惨重,遂撤兵向陕西挺进。康熙四十四年《商丘县志》载:“怀宗崇祯八年春三月,流贼攻陷大堤,死者万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三月,李自成率义军10万攻打归德。《明史》记载:“用放迸法攻之,铁骑数千驰噪”。守军用炮火向外猛烈还击,义军围城攻打七天七夜不得破,战斗十分惨烈。因归德卫外援被义军切断,恰在这时,城内地方武装和官府发生内讧。“怀宗崇祯十五年三月,闯贼陷城……同时死者,十余万人。”(康熙四十四年《商丘县志》)。史称“壬午之变”。“壬午之变”对归德地区影响很大,城池被严重破坏,人口大量减少,经济严重滞后,到康熙四十四年,商丘县全县域人口只有6.2万多人。

  之六:捻军三打归德城。咸丰五年(1855年)三月,捻军首领张乐行率领五万大军挺进归德,焚东、西、北三关,猛攻府城不下,数天后撤退。咸丰六年(1856年)正月,河南巡抚英桂驰抵归德,督办苏、豫、皖三省镇压捻军,捻军大队人马包围归德城,清兵凭城守御,捻军久攻不下,柘城县令率兵千人赶来援城,义军撤退东进。咸丰九年(1859年)十二月,约十万捻军拥至归德城下,围攻归德,焚东、西两关,知府孙鸣珂登城守御,发千斤大炮,捻军损伤惨重,遂退至水池铺。捻军虽三次攻打归德未果,但捻军在豫东地区纵横驰骋几十年,对当地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纵观睢阳历史上的御城战役,唐朝的睢阳之战是睢阳历史上影响最大,意义最深远的一次战役,也是最惨烈最忠勇的一次战役。

  睢阳之战是商丘地方志书中记载最详细,最全面,所用文字最多的一次战役。《归德志》(嘉靖二十四年)、《归德府志》(乾隆十九年)有关睢阳之战和张巡、许远的记载有10多处,《商丘县志》(康熙四十四年)有关记载次数更多,内容更细,不下于15处,唐宋以来历代名人雅士赞颂张巡、许远的诗词文赋更是不计其数。足见睢阳之战和张巡、许远等英烈人物在睢阳历史上的位置和价值。

  三、睢阳庙的变迁

  张巡、许远在“安史之乱”之时,坚守睢阳城,抗击叛军,惊天地,泣鬼神,为平息叛乱,匡扶大唐,立下了盖世功勋,睢阳之战后,朝廷旌表,民间敬奉。形成了以忠、义、节、烈为主要内涵,以尽忠报国为重要内容的忠烈文化及其信仰。张巡、许远忠烈文化迅速在睢阳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皇帝下诏,保赠张巡扬州大都督,许远荆州大都督,南霁云开府仪同三司,再赠扬州大都督,并宠其子孙,皆立庙睢阳,岁时致祭。为纪念张巡、许远等英烈,睢阳人最早开始在城南七里通济渠南侧建立睢阳庙,以祀张巡、许远,南霁云配享,史称“双庙”,也叫“双忠庙”,这是睢阳最早供奉张巡、许远的祠庙,也是全国第一个供奉张巡、许远的祠庙。后又建立“五王庙”,增祀雷万春和贾贲。

  宋大观年间(1107至1110年),又增祀姚誾,徽宗追封张巡为“忠烈侯”,许远为“忠义侯”,雷万春为“忠勇侯”,南霁云为“忠壮侯”,贾贲为“忠济侯”,封爵姚誾为上公,表其庙曰协忠。改“五王庙”为“六忠祠”,也叫“六王庙”“协忠庙”。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主薄柴叔武率里人好事者,以为城南太远,遂迁至睢阳城中,面照碧堂,徐琰为之记。明永乐年间徙治东。弘治十五年(1502年)故于水。正德年间徙今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知府陈洪范重修。崇祯十五年(1642年)毁于战火。顺治十四年知府丘正策重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署府卫辉,通判叶于乔重修,后经多次重修。新中国成立后,六忠祠被学校占用,上世纪八十年代尚存“过厅”三间。另在院内存有明天启年间商丘知县孙传庭为纪念张巡、许远所立石碑一通,1992年该石碑移到现张巡祠院内。

  为满足海内外人士怀念,祭祀张巡、许远等英烈的心愿,弘扬忠烈爱国精神,于1990年4月成立了商丘县重修张巡祠委员会,重修张巡祠。现张巡祠占地4.07万平方米,南北长370米,东西宽110米,自南向北依次为广场区、建筑区和墓葬园林区三部分。整个张巡祠宏伟壮观,庄严肃穆。

  历史上,中原地区屡遭兵患,社会反复动荡不安,劳动人民的生活十分凄凉,形成多次南迁的移民潮,张巡、许远忠烈文化得以在我国南部广泛传播,至今在江淮大地,东南沿海,台湾及东南亚华人居住区,供奉张巡、许远的庙宇不计其数,信民数以万计,并演绎形成民俗活动、民间舞蹈、古庙会等表演形式,忠烈文化成为民众的一种精神寄托和信俗文化。

  张巡、许远因睢阳之战而彪炳千古,威名不朽于竹帛;睢阳因张巡、许远而名扬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睢阳,是唐朝睢阳保卫战的发生地,睢阳庙是最早供奉张巡、许远的地方,为天下供奉张巡、许远庙的祖庭。睢阳自然成为张巡、许远忠烈文化的源头。

  从英雄到神明,张巡、许远忠烈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忠义节烈的内涵,反映出民众对英雄忠烈的尊崇和敬仰,使之成为民族精神的表率和象征!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