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虞城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下一篇 4 2018年12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冢乡:小花生成为脱贫致富的“金豆豆”
本报记者 刘建谠 通讯员 谢卫勋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时至寒冬,北风凛冽,但是虞城县黄冢乡万亩花生基地处处人头攒动,花生加工厂里人声鼎沸、机械轰隆,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原来种花生太麻烦,从种到收都是人工,现在每到花生收获季节,政府都会组织花生收割机、摘果机来帮忙,还快还方便!”种植大户彭士学高兴地说。

  今年,黄冢乡近3万亩花生又喜获丰收,总产达3000万斤,产值近亿元,“让全乡群众看到了小花生的大‘钱’途”。

  以地域优势做大花生产业

  黄冢乡位于县城南32公里,虞夏亳三县两市交界处。济广高速,203、326省道贯穿境内,在该乡中心地带形成十字黄金交叉。该乡总面积62平方公里,4.5万亩耕地,辖24个行政村、99个自然村、241个村民组,常住人口4.5万人,气候冬寒夏热、春暖秋凉、四季分明,日照时间长,土壤透气性好,特别适合花生种植。据悉,该乡种植花生的历史在百年以上,如今已全乡种植,仅孔庄朱楼两个自然村种植面积就超过5000亩。

  “以前就图吃个新鲜,这里种一点,那里种一点,还达不到产量。现在随着科学技术提高,花生种植越来越产业化了,村民都实现了整片种植,质量也提升了很多。”该乡最大花生种植基地孔庄的村支部书记陈素勤骄傲地说。

  在该乡西街村花生收购点,工人正将一袋袋花生搬到货车上。驾驶员张师傅说:“黄冢是传统的花生种植大乡,近两年,这边的种植面积增大,花生品种提升,口感清甜,我这趟是往广州送。这个月,我都从这儿拉走近10万斤新花生了。”

  以精准扶贫做强花生产业

  近年来,黄冢乡作为虞城县“一路”节点乡镇和虞城产业发展的三大产业带之一,围绕虞城南部传统产业经济圈,在虞城全县打造“生态、产业、开放”三个高地引领下,以扶贫带动做强花生产业,以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创新发展摆在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重点抓好农业供给侧改革,逐步把花生产业做强。

  该乡多次召开村民小组及党员代表会,动员群众自发进行土地流转,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动力,以发展高质量花生种植领跑经济增长,助力扶贫攻坚。通过县农业局和县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全乡初步实现了从“零星种植”到“规模发展”的转变,共落实花生种植面积2.8万余亩,建成了以田黄路、虞亳路两侧片区为核心的花生连片种植示范基地。

  “自己的加上流转别人的,我今年种了120亩花生,又获丰收,能小发一笔财啦。”孔庄村种植大户朱家才高兴地说。

  “精准扶贫的相关机制、政策在扶贫工作中往往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也是黄冢乡党委、政府推进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黄冢乡党委书记赵锐很有感触地说,他们顺势而为,统筹整合各类资源,推动资源向花生种植户集中,把精准扶贫优惠政策落实到种植户。

  今年,该乡积极协调县农业局花生种植补贴和县扶贫办到户增收项目,为花生种植户申请补贴,使每个贫困户和非贫困户都能享受到每斤花生种5.4元补贴,利用这俩项目,全乡发放花生种补贴19万元,大大减轻了花生种植户的经济负担,提高了种植积极性。同时,还积极对接保险部门,利用中原农险和平安保险两大保险,出资20多万元为全乡花生种植户购买了3万亩花生种植保险,切实解决农民后顾之忧。目前,已发放前期花生良种补贴115万元,流转土地29760亩,全部种植优质花生,建立了以田黄路、203省道两侧片区为中心的花生连片种植示范基地,带动560个贫困户家庭就业增收。

  “驻村工作队帮俺购买了保险,俺还怕啥,今年我种了70多亩花生,现在已经挣回本钱了,剩下的都是赚嘞啦。”孔庄村村民朱云登,话语间充满满足和收获的喜悦。

  以花生产业带动其他产业

  “我们每天能加工4000斤花生,主要销往菏泽、单县、亳州等地。”朱楼村村民朱家义高兴地说。记者看到,在他约三亩地见方的花生加工厂里,倒花生的、分捡的,还有把炒熟的花生装袋的,七八个工人又说又笑,忙得不亦乐乎。朱家义说,村里的花生产业越做越大,但都是生花生,不能满足市场多种类型的需要,迫切需要一家能加工成熟花生的企业,从而既满足市场需求,也满足花生从地头到餐桌的需要。去年,他在村“两委”的帮助下购置了烘干机、分流机等设备,现在,生花生进去,香喷喷的熟花生出来,远销到附近几个县市,受到广大客户好评。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又新增了三家花生加工点,以家庭作坊形式,成为村里花生二次加工产业一景。

  村民朱运章,以前家庭十分困难,自从进入花生加工队伍,生意做得顺风顺水,一下成了村里有名的花生加工大户。

  “我们把花生脱壳后,花生秧做成饲料,用来喂牛、喂羊。”在朱楼自然村朱昌良的流转地块里,机器轰鸣,六七个村民捡花生、填料、打包,正干得热火朝天。“我免费为村民进行花生脱粒,把剩下的花生秧打成饲料对外销售。”说起脱粒厂的运营模式,朱昌良一脸自信,“这样既节约了养殖成本,又实现了绿色养殖。”

  “播种,管理,加工花生、饲料,小花生做成大产业啦。”同村的养牛户朱昌清哈哈大笑。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