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3 上一篇 2019年3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戏”说乔集
王小玉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小时候,常跟着父母一起看《梨园春》,被那些才子佳人的文雅端庄和丫鬟仆人的凡俗质朴吸引,久而久之,也成了小戏迷。

  看似偶然,实为有缘。2015年,随着工作的调动,我来到了与戏曲有着浓厚渊源的乔集乡,成了一名乡镇干部。

  平时工作,免不了下村入户,闲暇时与年逾古稀的老人攀谈,说戏,追忆起一段段年轻时的过往。

  曾几何时,柳琴戏风靡豫东,乔集的柳琴戏更是颇具盛名。柳琴戏早期称“肘鼓子”,又称“小戏”,后又因其唱腔具有扯魂拉魄的魅力被形象地称为“拉魂腔”。建国之后,根据该剧种主要伴奏乐器为状似柳叶的弹拨乐器柳琴,而正式定名为柳琴戏。几十年前,正月里乔集的柳琴戏是整个豫东农村的狂欢。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去听戏,此间少不了亲朋好友,于是唱戏的那个村子的人家,都从戏台下往家里认客,请听戏的亲戚到家里喝盅白干酒,吃个热馍馍。偶有铁杆老戏迷老早赶来,不愿动地方,一坐就是一天,中午从大襟棉衣里拿出块干粮,掰碎,一点点吃下。村里的亲戚不忍,左一遍右一遍地叫,老戏迷就是不舍得离开地方,生怕一走下午就寻不到这么合适的位置。吃饭是小事,耽误了听戏可是大事。叫不走老人,本村的亲戚不过意,干脆就做了饭,派孩子送到戏台下。戏,黏合了亲戚间的情感,热闹了那个娱乐相对匮乏的年代。

  乔集的柳琴戏出名,不无缘由。以柳琴戏之祖王小柜子为首的李大小庄王家戏班,是豫东最早的柳琴戏戏班。王小柜子,瞧这名字便知道咱们的这位祖师爷会的戏多,会的戏全。他的唱腔具有轻快、爽朗、委婉的特色,表演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丰富多彩,出神入化。精湛的表演,独特的唱腔引来不少慕名学戏的人,于是那些年乔集的男女老少各个能唱,各个爱唱,便有了“一天不唱拉魂腔,喝水水不甜,吃饭饭不香”的说法。大大小小的戏班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来,并不断向外延伸。据了解,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张集马滩柳琴戏班,砀山柳琴戏剧团,淮北柳琴戏剧团等都师从王家班。

  乔集的戏班多,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还体现在戏曲种类上。大鼓书,二夹弦,坠子书,都有。而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还得数豫剧。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数大朱寨李家班。台柱子李正寅擅长丑角,据说解放前后被誉为“中原第一丑”。他的表演独具特色,惟妙惟肖,代表作品是《诸葛亮吊孝》。相传著名豫剧大师马金凤老师幼年曾在李家班学戏,“唐派艺术”的开山鼻祖唐喜成老师和豫东红脸王唐玉成老师也都曾在李家班学习过。

  不看戏就体会不到随着旋律,手拍膝盖、仿佛置身于剧中的那种乐趣;不看戏也就不知道戏剧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戏剧蕴含的丰富人生哲理。如今,时代在发展变化,网络影视充斥着现代化的生活,曾经辉煌的戏剧渐渐沉默下来。为做好戏曲的传承,丰富民俗文化,乔集乡党委、乡政府努力挖掘整理戏曲文化,积极申请“非遗”,力争让曾经辉煌的地方戏曲焕发新的生机。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未来的日子里,古老的故道岸边又要上演乡村振兴的大戏。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