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下一篇 4 2020年3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世界华文写作视域下的“方丽娜现象”
本报记者 班琳丽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方丽娜在欧洲 资料图片

  2019年的冬季,方丽娜携新书《夜蝴蝶》回到家乡河南,接连于郑州大学国际学院、郑州纸的时代书店、商丘图书大厦、永城市公交集团公司举办四场分享会,研讨与签售,场面火爆,反响热烈。

  故土与世界:“方丽娜现象”的两个写作视域

  《夜蝴蝶》商丘站分享会上,作家戴文杰提出了一个概念,“方丽娜现象”,视角源自于:“方丽娜的特点是女性加海外作家,乡愁与远方的诗意在作品中并存。她历经磨难,却在幸福的时刻迎来事业的辉煌。她的价值不仅仅在创作,她把普通的生活还原成了艺术。她本身就是艺术的化身,即使不写作,她仍然是艺术家。”

  这一概念当即得到一路随方丽娜来到河南,为其新书进行现场点评的享誉“海外文学评论第一人”的陈瑞琳的响应。陈瑞琳坦言:“方丽娜的作品,不仅有一种来自北方厚土的历史积淀大格局,而且具有着冷峻犀利的哲学思考。她写人类的情感困境,实际上表达的是她对人类的性别、家国的苦难充满悲悯情怀的哲学思考。方丽娜用自己的笔,非常典型地再现了在全球化的新时代,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身心困境以及灵魂深处的疼痛。方丽娜的小说,不仅是对欧华文学版图的新贡献,也是世界华文文学发展浪潮中的新收获。”

  “现象”一词,在文化艺术届指由于某种创作或研究而引发的社会效应。那么,方丽娜文学研究的价值何在?社会效应如何?

  这个阳光明媚的冬日,在日月湖边的一座咖啡厅里,记者与方丽娜夫妇聊起她的新书,她近期的创作,以及“方丽娜现象”这一概念的由来、意涵和支撑。

  近年,以严歌苓为代表的海外华文创作在国内显现繁盛局面。这一时期,方丽娜凭借她的“蝴蝶三部曲”闯入国内外华文评论的视野,为人们关注,广受好评。在2019浙江越秀外语学院举行的第六届“新移民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球的60余位海外华人作家及近百名国内学者,方丽娜作为欧洲华文作家重要代表出席。

  接下来《文艺报》整版刊发的方丽娜“蝴蝶三部曲”《“流浪与返乡”的命运寓言》,奥地利评论家安静在文中写道:“多产而高质,具有很大的格局、很强的辨识度、很高的可读性和思考性。”蝴蝶三部曲是一组关于心灵流浪与返乡、以及人生可能性的命运寓言。作品以“蝴蝶”为意象,以海内外女性的生存困境和情感困境为主题,将女性的个体命运置于人类时空中,通过小人物在大时代巨浪里的挣扎和自我救赎,揭示了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故土与异乡、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博弈,展现了世事的艰难、人性的复杂,表达了对人类的悲悯情怀。

  多产而高质,此言不虚。2017年方丽娜出版了首部小说集《蝴蝶飞过的村庄》,之后,仅在2018年,她便相继发表了《情困布鲁塞尔》《斯特拉斯堡之恋》《夜蝴蝶》《魔笛》等中篇小说。其中,《处女的冬季》获“2018年都市小说双年展”三等奖,并入选“都市小说优秀作品精选”,《夜蝴蝶》入选“2018年海外华语小说年展”(欧洲仅此一篇),她本人被台湾《艺文论坛》推为“世界华文主题人物”。今年,她的中篇《夜蝴蝶》先是在《人民文学》发表,而后结集《蝴蝶坊》《魔笛》等作品,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

  翻看《夜蝴蝶》一书的封底,吴义勤、邱华栋、何向阳、王红旗、陈瑞琳五位作家或评论家的倾情推介奔入眼底。

  邱华东说:小说呈现出不同国度与不同境遇之下人性的走向与裂变,眼界与视角,超越了文化差异、族群碰撞、身份认同,犀利的笔触直指人类共同命运的关节点。这个世界向来是繁华与阴暗同在,温暖与凄凉并存,无论西方还是东方。

  王红旗说:在全球语境下,方丽娜通过对现代文明进程中人性流变的透视,对生活在海外乃至故国社会底层的女性生存困境的描摹,挖掘出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理想与现实,在个体生命深处与生存意识流里惊心动魄的沉浮、博弈。表达出一个觉醒者对人类的性别和家国苦难的悲悯情怀。

  评论家安静称方丽娜是一个有根的作家。那么,于方丽娜,此“根”何解?她的作品又在做着怎样的呈现与表达?

  这届“新移民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方丽娜作了题为《本土写作与世界想象——新移民小说创作谈》的发言,透彻而深邃地给出回答:“来到绍兴,置身于鲁迅笔下的故乡,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茨威格笔下的维也纳,歌德的故乡美茵河畔的魏茨勒,以及君特·格拉斯在《铁皮鼓》中频繁出现的波兰与德国之间的但泽。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故乡,那是我们精神的源头。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故乡的风土人情、世态万象,不仅关乎地理上的这片土地,它也是灵魂深处的一个文化符号。这个符号里,深埋着记忆中最难忘的细节,也寄托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方丽娜出生在中国河南,长期生活在奥地利维也纳,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因此她常常觉得自己面对三个世界:中国,奥地利,以及文学创作中的想象王国。这三个世界的落差、冲撞和纠结,构成她写作中强大的推动力,并带给她无限的遐想和可能性。

  “根深蒂固的中国经验、民族情怀以及故土情结,让我带着东方人的目光和中国传统的审美参照;而长期深入欧洲生活的现实与经历,又将西方思维和人文精神,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我们的作品当中。就文学而言,无论海外还是本土,不管男性还是女性,留得住的永远是对人性的书写。在不同的时空下对人性的探秘,对个体命运的关照和体悟,是我在文学创作中努力抵达的境界。”

  的确,这些年于方丽娜,仿佛是命中注定,她的人生常常在不同的时空来回切换、循环往复。彻底的移植,常年的行走,辗转与徘徊,出走与返乡,带着一双洞悉文化内涵与族群生态的眼光,让她以别样的手法呈现着个性迥异的生命存在,东西兼顾,纵横时空,海外性和本土性的交相辉映,使得她的创作主题与风格,弥漫着独有的移民文学的特质。

  作为一个立足于欧洲大陆的华文写作者,方丽娜在维也纳进行了十年的小说创作,每天目睹欧洲原野上的朝霞流露、俗世烟火、谦恭人道,以及西式荒诞,内心的感慨不绝如缕。站在东西方文化的交叉口上,以自由的笔触和视角远观故土,审视当下,从中发掘出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以及潜藏在人性深处的黑洞。在她的潜意识中,悲剧色彩和深厚的命运感,至关重要。以文学的形式,呈现出海内外底层女性的生存困境和情感困惑,不同国度与不同境遇之下人性的走向与裂变,以及小人物对于自身命运的不甘与挣扎,绝望与救赎……这些,都构成她小说创作的核心力量。通过一系列作品,来证明不幸、逆境乃至死亡的价值,从而唤醒人内心残存的良知和希望。

  “出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可谓一个经典意象,鲁迅走出“鲁镇”,巴金走出“家”,萧红走出“呼兰河”。同样,方丽娜在走出故土和祖国之后,生命与灵魂完成了更为深刻的体悟与觉醒、发现与深思,让“出走与返乡”成为她文学永恒的主题与可能。这也让她的小说深深打上了“移民文学独家特质”的醒目烙印。她注重心灵勘探、生命写实的小说,带着至深的生命感受,又走出了地方的民族的局限,基于传统的审美参照,而辐射抵达了更为寥廓的疆域和空间,从而完成了对世界文学的带有个人经验而又超越了自我的独特贡献。

  批判与唤醒:“方丽娜现象”的两个鲜明向度

  评论家安静在《“流浪与返乡”的命运寓言》中写道:“值得关注的是,从《夜蝴蝶》到《蝴蝶坊》,方丽娜小说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视野更加宽阔,以两桩谋杀案代入,冷峻地直面现实人生,书写姿态具有了犀利的批判现实主义的锋芒。”

  “批判”一词,也是评论家陈瑞琳针对方丽娜文学作品得出的高屋建瓴的断语。她说:“方丽娜的小说带着移民文学的独特气质,呈现出中国人走向世界所面临的困惑与屈辱,悲凉与无奈,小说毫不留情地挖掘出人性的种种黑洞,从而对现实人生展开凛冽的批判。透过人物的悲怆命运,生命哲学意义上的探索,作者发出震撼性诘问:当我们走向世界的时候,我们这个民族到底经历了什么?”

  “我很欣慰于‘批判’这样一个标签和定义。这些年,我的写作正是忠实于一个批判现实主义者应该做的,能够做的。”方丽娜说。

  方丽娜是一个清醒而智慧的华文作家,长期生活在海外,独立而持久的个人化写作,让她更多地抛开了物质的杂念和名利的累赘,把目光投向当下流徙中的华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与周围现实环境的隔膜,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不可捉摸的命运。在现实和虚构之间,抚摸和咀嚼那些灰暗地带里潜藏的细节,并从中发现闪光的亮点。

  “我觉得,尊重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批判’,是作家最重要的使命。我十年前回国读鲁院,当时的一位评论家老师,讲到时下海外作家的作品时,毫不留情地用到‘彼此雷同,就像克隆’,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还有位举足轻重的评论家,在盛赞当代的一位女作家作品时说,‘没有那种中产阶级小资的浅薄’。评论家的这两句话,像钉子,钉在了我的记忆里。我以此为戒,避开浮华,自恋,炫耀,浅薄……真正的文学一定要有内心深处的疼痛,并将人物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否则,就不会有问鼎人心的力量。”

  带着哲学眼光,把批判性的作品写出哲学思考来,这很不容易。作为一个作家,在文学作品里面既要体现出哲学思考,还要有犀利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东西,并且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又不让作品显得那么晦暗,这个就更难了。

  方丽娜是如何做到的?而且表现出具有高度辨识的“移民文学的独家特质”?

  “这就是一个作家与其作品应该承担起的另一个弥足珍贵的使命:唤醒。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不是说一味的黑暗,一定要有光的东西,这个东西很重要,这也就是文学和技术的问题了。你要表达什么,不能像大喇叭那样喊出来,得是一个文学的方式,得有文学的仪式感。归根结底,我们都是在迷惘中寻找出口的人。丹麦剧作家拉斯·冯·提尔在电影中曾传递出这样的观点:这个世界的本质是残酷的、黑暗的,所有温情的、弱小的、闪着萤辉的肉身和灵魂都会受到伤害。但是,这些温情弱小的灵魂并不孤独,它们会照亮我们内心的黑暗。”

  评论家颜向红早就指出:“方丽娜作品字里行间不乏‘方丽娜式’的经典暖色。她的作品先抑后扬,前面压抑揪心,后面光明暖人,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冲突达到高潮后,都留有一个余脉,留下希望的幻觉,留下悬念的结尾,让读者自己去圆梦。展示悲剧中的温情,忧伤中的希望,给出温暖的状态,但不给答案;给出思考方向,但不给结论,悲而不凉,哀而不伤。”

  批判,是一种文学发掘与表达的能力。唤醒,则是一个作家的文学责任与担当。不难发现,在这两个写作向度上,作为世界华文作家代表,方丽娜与其华文写作已表现得更为成熟,游刃有余。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