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2版:虞城卷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2021年9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核三区六城”为虞城发展蓄满新动能
文/本报记者 刘建谠 通讯员 刘起旭 图片/本报记者 刘建谠 通讯员 李云川 付绍军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田庙故道梨园花开美
  航拍产业园
  重点工作百日攻坚再发力
  水绿相应生态美
  农业龙头企业河南懂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家门口就业促增收
  电镀产业园里工人忙生产
  虞城夜景
  大美生态故道

  今后五年,虞城将紧紧围绕“奋勇争先、更加出彩”,促进“一核三区六城”,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虞城、高水平实现现代化虞城,为虞城发展蓄满新动能。

  一核定位,虞城开启新征程

  “一核三区六城”即以建设“河南强县、中原新城”为核心定位,以着力打造产业发展先行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宜业宜居生态区为发展目标,把倾心建造产业新城、振兴新城、创新新城、活力新城、宜居新城、幸福新城作为战略任务,科学统筹、精准发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央要求、遵循发展规律、具有虞城特色的发展之路。

  三区打造,虞城开始新作为

  新目标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召唤新作为。虞城坚持“项目为王”,推进“三个一批”,从项目切入、以项目推动、用项目支撑,不断催生调结构突破点、新动能生长点、稳增长关键点。统筹抓好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各类项目,坚持“优中培新、有中育新、无中生有”,着力打造“产业发展先行区”。坚持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主要任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农业,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坚持生态宜居为建设目标,努力构建更具品质、更感舒适、更有魅力的城市,打造“宜业宜居生态区”。

  六城建设,虞城锚定新目标

  强项目,打造“产业新城”。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推动有条件、有基础、有优势的现有产业“过门口”“跨门槛”,对新科技、新需求、新动力、新空间的未来产业,力争未来技术产业化,前瞻30年为虞城产业发展谋篇布局。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研究编制重点新兴产业供应链全景图,着力构建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虞城特色的新兴产业体系。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全面提升数智赋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在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推动“二次创业”,深化“三大改造”,实现传统产业“多转优、优变强”重生发展。食品产业引龙头、创品牌,创建国家级豆制品产业园、全国食品工业名城;五金产业造精品、创名牌,打造全球五金产业名城;医疗产业重研发、塑品牌,建好医疗健康产业园。在产业生态上培土奠基,引导培育投早、投小、投长期的“耐心资本”,让更多产业“种子”破土而出,让更多产业之“花”在虞城大地竞相开放。

  强乡村,打造“振兴新城”。规划引领突出“统”。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持续推进县乡村一体规划,统筹编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实用性村庄规划,力争实现“一图绘制三十年”。按照县乡村“三级联动”、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有序开展乡村建设行动,一体推进乡村设施改造、服务提升、乡风塑造和治理创新,打造功能健全、设施俱全、服务齐全的现代化乡村。农业生产突出“转”。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保持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地位,统筹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四优四化”,加快粮食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着力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让千家万户的农民有效对接千变万化的市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县域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农业发展由生产型向市场型转变。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全面盘活农村资源要素。大力发展“回归经济”,实现“人回乡、钱回流、企业回迁”。有效衔接突出“稳”。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五年过渡期内政策连续和总体稳定。加强扶贫资产管理,稳定利益链接机制,做好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等政策衔接。乡村建设突出“美”。立足资源禀赋,搭建“双创”平台,建设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新型特色小镇。强化有效治理。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廊道林荫化、平原林网化、乡村林果化、庭院花园化,实施河流连接农村沟渠工程,打造能留住乡情、乡韵、乡愁的美丽乡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强要素,打造“创新新城”。培育创新人才。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以创新机制用才、打造平台聚才、创优环境引才、深化改革育才。实施“项目+人才”招引模式,加快推进返乡创业园和返乡创业小区建设,建立人才实训基地,为人才储备和产业蓄力提供支撑。围绕人才培养、引进、评价、待遇、使用、激励等关键环节,加快构建一流政策体系,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搭建创新平台。提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供需对接,加快领先科技引进,推进成果转移转化和重点院校虞城工作站、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建设,筹建食品业科研机构。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构建一批要素全、成本低、便利化、开放式“双创”空间。探索建立创新需求与财政投入保障衔接机制,撬动社会研发投入与财政投入“双增长”。实施优势再造。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推进现代物流产业园建设,规划建设综合性物流新城,加快交通体系、物流枢纽与区域、城市、产业的互动融合;推动产业基础优势向产业链供应链优势转变,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推动内需规模优势向供需协同优势转变,引领带动该县产业优化升级。构建创新生态。对全县创新生态进行全面评估、全面架构、全面打造,加快形成一流的创新链条、创新平台、创新制度、创新文化,推动政、产、学、研、用主体贯通,人才、金融、土地、数据要素汇聚,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让创业潜力有效激发,让创造动力竞相迸发。

  强开放,打造“活力新城”。坚持改革带动,推进制度型开放,努力构建更加包容、更加宽松、更具活力的发展环境。让改革力度更大。全面深化改革,拆壁垒、破坚冰、解痛点、疏堵点,实现各领域、各环节改革举措的有机衔接、有效贯通、有序联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稳健推进化险改制,守牢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落实普惠金融政策,运营好“虞智金服”平台,建设好高新区金融服务公司。加快要素市场配置改革,筹建要素市场交易平台,引导生产要素向先进生产力集聚。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实现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抓实民生领域改革,着力增进人民福祉。让营商环境更优。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战略性基础工程。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做好服务企业的“联络员”、政策宣讲的“宣传员”、企业困难的“化解员”,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最大程度为企业“松绑助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一网通办”“一网通管”“企业110”,真正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全力打造审批更少、流程更优、体制更顺、机制更活、效率更高、服务更好的营商环境。让开放领域更广。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目标,绘制“主导产业招商路线图”“优势产业招商图谱”,实施精准招商。突出投资强度、税收额度、科技高度、链条长度、环保程度、能耗限度“六度”标准,招大引强选优。鼓励出口供货企业向自营出口转变,推动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充分发挥保税物流中心平台作用,持续完善口岸功能,申报、建设、运营好综合保税区,打造辐射区域更广、集聚效应更强、服务功能更优、运行效率更高的对外开放新领域,让虞城改革的步伐越走越快、让虞城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强生态,打造“宜居新城”。坚持以生态宜居为建设目标,努力构建更具品质、更感舒适、更有魅力的城市,打造“宜业宜居生态区”。打造通达之城。坚持以质塑城,对接商丘协同发展,持续优化空间布局,实施百城提质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完成城市道路升级改造,打通城区“断头路”,畅通“城区道路微循环”。加快农村道路建设,持续实施“通村入组”工程,推进户户通工作,构筑“城乡路网大循环”,争创“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打造兴业之城。坚持以业兴城,统筹推进产城融合,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传统服务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深化推进“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培育企业上市挂牌,推动高新区真正成为经济建设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推进商业综合体等落地建设,建设各类专业市场,发展“胡同经济”,多点连线构建商业圈。打造文旅之城。坚持以文化城,叫响“五祖故里、木兰之乡”品牌,讲好黄河故事,加快影视文化产业园、利民古城等景区建设,以木兰文化为纽带、以核心景区建设为重点、以乡村旅游发展为基础,着力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打造康养之城。坚持以康泽城,依托药材种植、中医药文化、医疗产业园,多元化发展康养产业集群。推进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与生态养老园、托养机构有机结合,建设商丘康养目的地。推进文旅、健康和乡村振兴有机融合,把具备条件的村落建设成为休闲康养度假单元。打造水韵之城。坚持以水润城,涵养水源生态,开展水权确权,兴修水利工程,做好水务产业,把“水瓶颈”变成“水支撑”。推进“引水入虞”“城乡双水源”工程建设,规划建设沱浍河航运虞城港。实施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城区明渠水系连通工程,真正让水活起来、净起来、美起来,打造“生态路网水系循环带”。打造绿美之城。坚持以绿荫城,围绕构建绿色大平原生态格局,推进沿河沿路、街角巷口全城绿化美化。加快城区沿河绿化建设,打造10公里“沿河绿廊景观带”,让城区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抬头见蓝,让虞城百姓尽享自然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

  强民生,打造“幸福新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筑牢底线,兜底保障,切实抓好“一老一小一青壮”等民生工作。社会保障惠民生。切实做好社会弱势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大力实施就业创业行动,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教育改革顺民意。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移交,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多样特色发展,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树立大体育观念,实现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全面发展,体育与文化、旅游、健康融合发展。职业教育强技能。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以持证为标志加强技能培训,健全终身学习型、知识技能型培训制度。大力支持商丘工学院虞城校区和虞城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卫生健康解民忧。持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完善“三级诊疗”信息平台,优化医疗资源,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推动医疗、医药、医保、医养、医改“五医联动”,着力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强化防控物资储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体防控策略,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严防死守,科学研判,精准防治,坚决筑牢疫情防控防线。和谐稳定保民安。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本质安全,牢固树立总体安全观,强化控新治旧、标本兼治、依法治理,更高水平推进平安虞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相关法律规定,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增强应急处突和应急救援能力,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现由治标向治本转变。持续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推进“党建+一中心四平台”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以“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为目标、为抓手、为检验,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积极防范化解各领域风险,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切实维护社会安全稳定,让虞城百姓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