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梁苑茶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下一篇 4 2017年3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伴着春光去“吃春”(二)
    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的诗句是关于荠菜最美的诗。“吃春”的首选,非荠菜莫属。春天到了,到野外“吃春”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怪不得近些日子朋友圈里晒的尽是些鲜鲜嫩嫩的荠菜,着实让人艳羡。《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相对于眼、耳、鼻来说,用舌头感受春天更为直接。舌尖上的野菜,是春天里最不可辜负的人间美味。只要你愿意去找,田野里从来不乏野菜、野花。你们那里有“吃春”的习俗吗?都喜欢吃什么野菜?草长莺飞,“吃春”正当时,让我们放下手头上的琐事,与春天来一场约会吧!

  春日野菜格外香

  ■冯 燮(陕 西)

  前几天在菜市场上见到了卖荠菜的,连忙买了一些,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但是吃过之后,却怎么也找不到真正的野菜那种韵味。后来听老家来的人说,现在市面上卖的荠菜都是大面积种植的,施有化肥,有时还喷浓药,当然和野生的荠菜无法相比。

  现在吃野菜,自然也就和小时候记忆中的不同,小时候由于粮食不够吃,野菜是用来充饥的,因为挖到野菜就不会挨饿是硬道理。不过现在想来,吃野菜倒还是另有一番滋味的。挖回来的野菜品种很多,荠菜当然是最好的了,由于它多生长在麦田里,只能在锄地时,尽量把荠菜都收集起来,过了锄地时间,荠菜就不太好找了。挖回来的荠菜不多,无论是炒着吃还是凉拌,甚至偶尔包饺子,那就跟过年一样,一家人不知有多高兴了。除了荠菜,像野苦菊、扫帚菜等,虽然吃着口感不好,只能用面粉拌在一起蒸麦饭吃。在食粮短缺的年代,这些野菜也基本被挖光了,后来就只有苜蓿菜了。

  苜蓿菜又名草头或金花菜,宋朝诗人陆游很爱这乡村野蔬,写过不少吟咏之作,如“苜蓿堆盘莫笑贫,家园瓜瓠渐轮囷”“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苜蓿花催春事去,梧桐叶送雨声来”。乡贤郑板桥在山东范县当县令时还想着家乡的苜蓿菜,赋诗云:“阑干苜蓿尝来少,琬琰诗篇捧来新。”真没料到,平凡如苜蓿菜,也有人将它写入诗文中反复歌唱。炒苜蓿菜要用很多油的,现在苜蓿菜的吃法的确不少,不像过去随便炒炒就着粥吃那么简单,比如“生煸草头”“高汤草头”都是名菜了。

  春天正是品食野菜的大好时节,因为野菜都刚长出来,很鲜嫩,又不施化肥、农药,吃起来口感也好,有利于健康。当然了,吃野菜又是另外一种赏春的途径,更是品味春天的最好方法,不妨利用节假日,到附近田野、山谷挖些野菜回来吃,那滋味就一个字——“爽”!

  “蒜”上“食春”

  ■颜克存(湖 北)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望一眼枝头绿,便能深切感受春已悄然而至,提醒人们踏青“食春”正当时。

  在我的家乡,柳并不是随处可见,相对于看柳识春而言,野蒜却是春天里独占鳌头的,也是人们“食春”的首选食材。

  每年春天,野蒜总是第一个露头,因此大地还未回绿,田野里就能随处可见野蒜的青青倩影,它们将根深深地扎在田埂上、碎石间或洼地里,然后摇摆着略显单薄的嫩绿身体,在春风里跳着曼妙的集体舞,让人瞧一眼都觉得醉。

  野蒜性温味辛,不仅能抑制细菌生长,炒食还味道鲜美,能增进食欲,自然它也就成了故乡人春日餐桌上的一道美味。野蒜气味浓郁,生闻冲鼻,一般不单独食用,多作为调料伴随其他菜肴一起下锅,或煮或炒,这样野蒜的独特风味就能融入到菜里,吃起来更加鲜嫩可口,香气扑鼻。

  春食野蒜,这在我的家乡,据说由来已久,但这习俗究竟起于何时,却连村里年龄最大的老者也说不清,他们只记得祖辈的口口相传,说春天吃蒜是对身体有百利而无一害。

  小时候,每年春天母亲都会带领我和弟弟妹妹一起去田间地头拔野蒜,拿回家清洗干净,剥掉外皮,用刀切碎后与土豆片一起炒,这样每一片土豆都会被野蒜的浓浓香味浸润,吃时嚼在嘴里,香气入喉,沁人肺腑。

  儿时的我特别嘴馋,而且对土豆情有独钟,每次不管母亲把土豆是蒸是煮,是炒是炸,她是怎么做我都喜欢,吃着还从来不腻,拿母亲的话来说就是“有了土豆不吃肉”。儿时的春天,母亲每年都会给我做野蒜炒土豆这道菜,以至于流年逝去,它就在我的记忆里落下了深深的痕,成了乡味的代表。

  每年的春上清明,我都会带上家人,一起回到千百里之外的故乡,再去尝一尝儿时的美味佳肴,解一解浓浓的思乡情。

  馨香嫩绿灰灰菜

  ■郭军峰(石家庄)

  在冀中的故乡,春天的信使不是燕子,而是袒露在大地皱褶肚腹上初生的野菜。人类采食野菜由来已久,“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这是《诗经》中的蕨菜;“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这是白乐天笔下的荠菜。我的家乡没有蕨菜,荠菜也不算多,最丰饶的要算灰灰菜。

  在三四月里,一阵春风、一场春雨过后,在道边,在向阳的沟坡,在广袤的原野上,在房前屋后,就有各种野菜探出土层,冒出幼嫩的芽尖,争先恐后地沐浴最早的那一缕春风、春阳。每到周末回乡下,母亲就会挎着小篮子,带着我采摘灰灰菜。春风带着泥土的芳香柔柔地吹着面颊,阳光暖煦煦地照在身上,我也学着母亲的样子低头采摘着灰灰菜。“灰灰菜茎上有灰色霜,上青下红灰的,要掐上边的嫩叶”,担心久居城市的我不得要领,母亲边采摘边教我方法。不一会儿工夫,翠绿鲜嫩的灰灰菜就盛满了一大篮子。

  到家了,母亲进厨房烙几张大饼,再拿出一部分灰灰菜用水洗净,切成均匀的细段,在开水里焯过,捞出将水控干,加上蒜泥,放少许醋、盐,再点几滴香油,卷入大饼中,咬一口脆香脆香,嚼在嘴里,一种沁人心脾的味道顿时溢满口腔,一眨眼的工夫,两张烙饼就已下肚。剩下的灰灰菜母亲会切成细小的丝,做成包子或者菜饼,分给街坊邻居尝鲜。

  农历三月三,母亲会再次挖来灰灰菜,择净,放在灶头锅台上,她说这样家里一年都不会有虫子靠近。再剩余的灰灰菜腌制好。清明节这天,母亲会把腌好的灰灰菜和鸡蛋放到锅里煮熟,让人捎到城里让我们姐弟吃,曰驱邪明目。犹记得小时候,我边吃,母亲边念念有词:“灰灰菜煮蛋蛋,大鬼小鬼不来缠。”

  又是人间三月天,馨香嫩绿灰灰菜。趁着春光正好,走进大自然寻找美味的野菜,回味着浓浓的乡土风情。

  春来,让我们去挖荠菜

  ■李 云(山 东)

  春天来了,又到了挖野菜的季节,我对荠菜情有独钟。作为一种人们喜爱的可食用野菜的荠菜,又名护生草,是一种生命力旺盛的野菜。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荠菜的影子,味道最美的是在早春。

  这个周日回老家,婆婆做了让我意犹未尽的荠菜水饺。午饭后,我和婆婆顶着大风在野地里挖荠菜,很快我们就满载而归。春天青青的田野,到处长着不起眼的荠菜,它旺盛的生命力,分明是对生活最好的慰藉。

  天地如此广阔,荠菜怎么挖也挖不完。一个篮子,一把刀,就是我所有的工具,赶上雨后初晴,用手轻轻一提,就可以把荠菜连跟拔起。小时候,我只认识那种花叶的荠菜,而且只有荠菜开花了我才认识它们,每每挖回家的都是老荠菜。后来我熟悉了它的气息,就靠闻来辨别,有时候还调皮地咬荠菜根吃。我喜欢自己去挖荠菜,然后亲手包成水饺,才不辜负这一颗在红尘里已然不算寻常的素心。

  返城后,我把荠菜分送给几家邻居。择菜的时候我看见几棵开黄花的以为是野草,问对门邻居,我俩都乐了:原来荠菜有好几种,我只认识开白花的,她只认识开黄花的,幸亏我俩及时沟通,不然我真的以为婆婆弄那几棵是野草呢!据说,开黄花的荠菜是味道最好的,我却对它们视而不见。

  又到春天,让我们去挖荠菜吧!

  ◆下期话题

  悠悠古韵话清明

  杨柳如烟,燕子寻巢,又一个清明节将至。历史上,文人骚客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清明诗作,悲凉、忧伤、婉约、欢快,风格各异。唐代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营造了一幅悲凉的画面,抒发了诗人的思乡情怀。而宋代的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中,却表现了另一种欢乐明快之情:“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春秋时期介子推的“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拳拳爱国之心,溢于言表,赋予了清明节更为厚重的人文内涵。而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也给了我们另一个警示:感恩要及时,莫留遗憾!清明,风清景明,读悠悠古韵,感悟古人情怀,把握当下,莫让生活留下遗憾。说说让你感触最深的清明节诗词吧!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址:中国河南省商丘市归德南路6号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